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产经报道|跨界后“水土不服” 新华、恒康、创新医疗受医院业务所累业绩“节节退”

财经网 2021-01-17 17:59

许伟/文

终止收购、低价转让……不知从何时起,曾经趋之若鹜的医院并购热潮慢慢停息下来。

1月15日,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医疗”)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6年7月开工建设的淄川区医院西院项目已建四年,但由于资金不足,截止目前尚未完工,新华医疗现决定以1.18亿元底价,将所持淄博淄川区医院西院有限公司70%股权进行转让,转让时间为1月15日至2月10日。同时,新华医疗在回复股友时还透露,后续将履行挂牌、签订交易合同、工商变更登记等程序,股权转让所产生的收益不会计入2020年。

事实上,不仅是新华医疗,近两年,在热潮褪减,资本市场趋于冷静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不再并购医院业务,甚至减持抛售。据财经网产经不完全统计,2020年,A股市场上有10余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医院抛售。而经梳理发现,其中大部分源于经营业绩和资产承压。

“香饽饽”为何不香了?

2020年底,在新冠疫情相关产品研发上市和上市公司高管变动振荡的同时,一批上市公司抛售医院的热潮也悄然而至。

财经网产经梳理发现,2020年仅12月份,便有5家上市药企出售或终止收购医院产业资产。其中,值得关注的是,12月2日,曾经的“民营医院第一股”,恒康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恒康”)发布公告称,公司将转让其6年前并购持有的大连辽渔医院100%的出资人权益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权益。业内便不乏质疑之声,认为其收购大连辽渔医院并非明智之举。“实际盈利率不足10%,加之远离甘肃总部,将很难进行管理。”

无独有偶,同年12月15日,老牌国企新华医疗也欲通过公开挂牌的方式出售公司所持有的控股子公司淄博淄川区医院西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淄川区医院西院”)70%的全部股权。新华医疗表示,出售股权有利于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和投资风险。

而事实上,他们已不止一次“割爱放血”。 2018年6月20日,ST恒康在2017年完成收购后不到一年半便拟将持有的兰考第一医院有限公司99.9%股权、兰考堌阳医院有限公司99.9%股权、兰考东方医院有限公司99.9%股权,以及持有的标的医院各0.1%股权再次抛售。2020年4月,新华医疗亦传出拟将旗下南阳市骨科高新区医院有限公司80%股权挂牌转让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药企抛售的医院资产并购交易均历时多年,且耗资千万乃至上亿元。2014年,ST恒康1.28亿元大手笔并购大连辽渔医院100%产权;2016年,新华医疗出资6384.35万元入股淄川区医院西院,占其注册资本的比例为70%。并曾计划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募资不超过16.7亿元,其中投入4.85亿元募资用于淄川区医院西院建设。但2018年终止非公开发行,导致募资未到位,截至今年9月,淄川区医院西院仍处于投建阶段,未有营收。财经网产经尝试就当前公司资金流、抛售后对2020年度业绩影响,以及后续计划等问题致电新华医疗和ST恒康,但始终未有人接听。

“药企始终要注重研发,不管是资金、人才,还是市场资源,公司所有的资源都倾向聚焦到研发上。因此,剥离非主流业务,抛售旗下的医院的行为也是情理之中的。”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指出。财经网产经注意到,除了上述药企外,华润三九、康芝药业、景峰医药、济民制药、仙琚制药、贵州益佰制药、广生堂、通化金马、重药股份等多家药企也在陆续剥离旗下医院产业。

长周期投入承压重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推进,带量采购、医保控费常态化,令许多药企开始思考并购重组后的“投资回报率”。而被“卖出”的医院资产,大多“资不抵债”,回报远不及预期。

财经网产经梳理发现,根据新华医疗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淄川区医院西院的营业收入为0,净利润约为-166.83万元;ST恒康收购的大连辽渔医院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则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271.27万元、-279.84万元。

根据最新披露的2020年三季度报告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新华医疗的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约65.32亿元、2.13亿元,其中,净利润同比下滑73.45%。而签下对赌协议的ST恒康在大肆买买买后,3年内业绩急转直下,一度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ST恒康营收约为20.08亿元,同比下降26.70%。净利润虽然有所提升,但仍为负值。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若公司2020年度经审计后的净利润为负值,公司股票将存在暂停上市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医疗和ST恒康亦坦言,公司存在一定资金压力。财经网产经注意到,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新华医疗和ST恒康的负债金额分别约为67.50亿元、46.99亿元。其中,ST恒康的流动资产仅有11.35亿元。

通过并购进入“医院圈”的上市公司,总会经历一段“水土不服”的阶段。“事实上,医院本身的质量、品牌、市场等就存在一定压力。在收购完成后,还需要长期、持续性投入,以及专业的运营团队介入运营管理,整体来看,回报周期较长。虽然频繁并购短期内可以拉高公司股价,但长期而言将给公司带来债务以及盈利的压力。”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资金回笼慢、对受让公司主营业务、内部管理等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需谨慎入局。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年度注册民营医院数为7363家,年度注销量为685家。

强势转型矛盾重重

实际上,很多医疗企业最初的主业都并非“医院产业”,虽然二者均与医院业务沾边,但是经营范围却相差甚远。财经网产经了解到,曾凭借藏药“独一味胶囊”起家的ST恒康,原名“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中药制剂。新华医疗则主要聚焦在医疗器械产品上。

而这样“不务正业”的上市公司还有创新医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医疗”)。“创新医疗”原本名为“千足珍珠”,主业是珍珠养殖,后通过并购医院转型布局医疗产业。但因收购医院业绩不达预期,创新医疗的业绩不断下滑。且自2019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创新医疗始终未能扭亏,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50亿元、-4946.38万元。预计2020年度经营亏损3800-5500万元。

此外,由于收购医院,创新医疗还上演了多年内斗“闹剧”。此前,创新医疗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因公司拟剥离相关珍珠业务资产的行为与公司实控人陈夏英和公司董事长配偶詹婉媚借款给公司的初衷不一致,陈夏英和詹婉媚表示强烈不满,并要求创新医疗清偿欠款。除了陷入多重纠纷外,还多次收到证监局问询。

业内人士指出,在涉足业务整体转型时,若公司内部都无法统一意见,后期将隐患无穷。“投资医院大多为控股型收购,合作后出资方未达到原股东的预期,便极可能出现资方与医院经营者不和,甚至出现内斗的情况,经营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新闻推荐

宁波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母基金首支子基金正式成立

该子基金由沪甬两地国有投资平台—宁波市国改基金与上海赛领资本共同组建,主要定位为服务宁波当地的产业发展,聚焦246万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