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就地过年”,如何过好?

甘南日报 2021-01-18 09:40

近期,我国本土疫情呈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多地先后发出倡议,倡导务工人员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非必要不返乡”,留在当地过年。

各项保障应到位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风俗。然而,国外疫情依旧肆虐,近期部分地区出现多点零星散发病例,个别地区突发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走亲访友、聚餐聚会等活动都极易造成病毒的感染、传播和扩散,可能为疫情防控埋下隐患。

在这样的形势下,“就地过年”倡议立足长远与大局,是在特殊时期、特定环境下采取的特别方式,是防疫工作的再加码、再发力。事实上,“就地过年”并非排斥亲情与团圆。特别是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即便相隔万里,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家人通过互发短视频传递祝福,跨越时空“线上团圆”,同样可以让“就地过年”变得温情满满。

让“就地过年”真正落到实处,不能只凭一纸倡议。只有完善好配套措施与服务,“非必要不返乡”才会成为更多人在疫情防控之下的主动选择。

一方面,各地相关部门应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及早安排好外来务工群众春节期间的物质文化生活,营造就地过年的温馨氛围,保障节日里的物流运输、物资供给、人员管理等。尤其是对异地务工人员,政府部门要拿出相关政策,给予适当支持,各企事业单位应通过鼓励弹性休假、向留守员工发放压岁红包等措施,减轻其正常生活支出等经济压力,真正实现保障到位、措施齐全,让他们自愿留下来,让倡议更加有效。

另一方面,“就地过年”还涉及在家乡的亲人如何过年的问题,当地职能部门要通过开展送年货、年夜饭等活动,积极关照在家乡过年的留守老人与儿童,做好安抚工作,让他们在没有更多亲人陪伴下的情况也能过个好年,让在外群众留得安心、过得舒心。

助企服务更有力

随着春节日益临近,很多地方都倡议“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有企业表示要给员工发红包,一些地方政府也表示会向外来务工者发放补贴、消费券等“压岁红包”,希望以激励政策用心留人,一方面为防疫全国一盘棋作贡献,另一方面便于企业制订春节错避峰调休计划,抢先机、抢工期。

企业员工“就地过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后恢复正常生产。此时,各地政府部门应记得给企业发政策红包、服务红包。去年春节后,很多企业复工复产时,即便员工到位了,因为产业链不能全链条衔接,导致部分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的企业进退两难。所以,各地政府部门要帮助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指导企业科学制订春节前后生产计划。这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加强信息共享、措施协同,做好助企发展服务工作,这正是必须要发的“红包”。

此外,各地政府部门还要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应保障就地过年员工的生活,让他们能安心工作;另一方面,应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让“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运转得更快捷畅通,让企业春节过后发展得更顺利。

日前,有地方在召开招商引资调度会时指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一边是企业的望眼欲穿,一边是政府的按部就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部门主动服务企业的重要性。各地应积极主动作为,服务举措更实更有力,更好服务企业生产发展。

“年味服务”再足些

冬季气温较低,时下又是一年最冷的时节,有利于新冠病毒存活,正是疫情传播高发期。而且,春节临近,人潮涌动会让病毒的扩散更容易。此时,减少人员流动是最好的预防。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部门倡议在工作地过节、非必要不离开,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不过,倡导并不具有强制性。在乡土情结和探望亲人的情感需求下,个体回家的冲动依旧强烈,除了要用疫情防控的需要晓之以理,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动之以情。

为此,有的地方采取了“真金白银”的补贴给予激励,或发钱、减房租、免费提供防疫物资,或给予留下人员加班补助。比如,某鞋业公司就表示将为就地过节的职工送出“新春礼包”,留下来过年的员工可以拿到1000元红包、400元节日补贴、100元压岁钱,春节期间上班还可享受数倍的工资。

除了物质激励,还应当有情感方面的考量与满足,外来人员有了精神归宿,才会坚定留下来的决心。为此,福建省总工会推出一份倡议、一次协商、一场慰问、一批年货、一顿年夜饭、一趟周边游、一套健康服务、一系列文体活动组成的“八个一”暖心服务;浙江省实施综合性的“年味服务”,全面开放文化阵地、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免费开展技能培训、深入开展慰问走访等。相关举措无疑会让留下的人员获得尊重,得到欢乐,即使不在家乡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温暖,这样留下才没有遗憾,付出也会获得回报。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鼓励就地过年,应多些“年味服务”套餐,如此才会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也才会在疫情防控的全局行动中,构筑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经济日报)

新闻推荐

一批好药新药正向我们走来

此次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力度空前,且首次尝试对目录内药品进行降价谈判。今后,每年对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工作将成为常态,有望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