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携首位产业逐梦长三角打造最优金融生态圈

庐阳 2021-01-28 14:18

北一环路 庐阳金融新地标

“十三五”与时俱进,奋楫逐浪;“十四五”征程再启,勇担使命。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合肥中心城区庐阳正面向“星辰大海”续写主城荣光。

一城金融“活水”,滋养产业底蕴。作为庐阳税源主力军和GDP的最大贡献者,金融产业首位优势凸显:2016年至2019年,我区金融业增加值从191亿元增长至近274.46亿元,增长43.7%;2020年,我区金融业增加值在整个合肥市占比超三成。

在这里,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从“落地生根”到“开枝散叶”;金融集聚效应引来优质新兴金融机构组团“入圈”;金融产业链和生态圈日臻完善,合肥金融广场强势进场……“十三五”期间,我区获评全省“金融总部集聚区”“安徽省保险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是全省最大的金融机构聚集地。

“一路”到“一带”

安徽版“陆家嘴”铸就金融吸引核

串联起四牌楼、三孝口,“安徽第一路”——长江中路坐拥主城最繁华商圈,记录着庐阳金融业发展的时代脉搏。

从合肥确立省会地位开始,五大行及众多保险证券机构便云集长江中路,这里是我区乃至合肥市金融业最初自发集中的核心区域。2008年12月,安徽首家外资银行——东亚银行合肥分行落户庐阳。此后,诸多金融机构省级总部在这里生根,长江中路沿线成为名副其实的财富宝地。传统金融产业沿路扩张,庐阳金融业“一路”时代就此开启。

将目光移至被誉为合肥“金融大街”的北一环路,2010年前后,此处财富广场的选址建设吸引了众多金融企业接踵而至。随着华夏银行、中荷人寿、汇丰银行等众多世界500强和区域性总部企业陆续汇聚于此,财富广场楼宇成为安徽规模最大、客户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商务楼宇综合体之一。

而以财富广场为坐标原点,北一环沿线东西一公里、南北300米的狭长“带状”区域演变成一条金融集聚带,其间坐落有银、保、证以及各类新兴金融机构近100家,是名副其实的安徽版“陆家嘴”。

如今,走近财富广场,北一环沿线金融楼宇林立,高档写字楼依次排开。在“一带”的辐射作用下,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汇集,庐阳金融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城”接力赛

完善载体做优金融“生态圈”

海量数据、优质场景和人才,修订完善“金十条”等高质量扶持政策,日益完善的产业布局,让金融业在庐阳的发展独具优势。2012年,合肥市首个民营金融控股公司——正奇金融的落子,标志着消费金融、融资租赁等辖区内新兴金融异军突起,抢滩区域金融市场。长江中路、北一环、临泉路等片区金融业“虹吸效应”加速显现。

金融集聚发展能级更高,“金融动能”愈加澎湃,庐阳金融“一城”时代强势来袭。2018年12月底,总投资30亿元、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合肥金融广场(原合肥金融城项目)落户庐阳,为庐阳金融集聚再添“重量级”新星。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如今的合肥金融广场坐拥庐阳金融业的“顶级流量”,正以金融资本中心、金融信息中心、文化金融中心和消费金融中心为载体,构筑“一体、两核、四配套”的完整生态产业链,注定成为又一个“高端金融战场”、城市的新地标。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国家级智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安徽基地——安徽创新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汽车新零售独角兽企业花生好车;多元金融及金融科技业态安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项目,向庐阳抛来“橄榄枝”。作为安徽省金融总部集聚区的核心承载地,合肥金融广场将进一步优化庐阳金融生态圈,打造长三角金融、科技、总部经济区域集聚区,擎起区域金融发展的新蓝图!

融合再提速

扛起金融高质量发展“首位担当”

作为全省唯一以金融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城区,未来五年,我区金融业发展目标明晰:夯实全省金融总部集聚区地位,全力构建“一路一带一城”金融产业布局。

围绕“一路”——长江中路,加快推进徽盐中心、联合大厦等高端金融楼宇建成使用,发挥徽商银行总部、建信信托、泰康人寿等省级总部辐射带动作用,招引更多金融总部机构驻庐发展。

围绕“一带”——北一环金融集聚带,发挥华融消费金融、徽银理财、招商银行等省级总部集聚效应,依托高端楼宇载体,积极引入传统持牌金融机构和知名外资金融机构。

围绕“一城”——合肥金融广场,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建设为契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联动,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消费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

传统金融业布局稳定,新兴金融业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与大数据融合发展不断提速。在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庐阳正以全省金融总部集聚区的“首位担当”,持续推动金融产业升级,加快建设金融科技示范区,发展新兴金融特色先行区,构筑最优金融生态圈,夯实全省金融总部集聚区的首位优势,打造长三角金融副中心核心区,以金融笔触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闻推荐

多为公民科学素质“找差距”

评论员观察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已圆满完成了“十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