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着猪肉去拜年
插画/颖瑶
宋健初
快过年了,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和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在湖南农村老家春节前生活的场景。
每到过年前夕,是妻子最忙的时候。除了准备一家人的年夜饭以外,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非她来做不可,那就是准备拜年的礼物,顺便和亲戚们约好互相拜年的时间和顺序。
礼物,其实只是两包不同品种、每包不足一斤的“荞饼”(桔饼)或者点心,以及一块中间带一根或两根排骨的狭长猪肉。虽然有那么多亲戚要走,每家却只需准备一份这样的礼物,稍富裕点的人家可能按上述标准准备两份,每份价值不会超过五块钱。人们不是节约,也不是吝啬,而是大家都很穷。既然穷,不拜年不行吗?不行!我的家乡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的故乡,非常崇尚文化,注重礼仪,况且人们劳作了一年,也只有趁这个机会互相走访一下,孩子们也趁此机会聚在一起嬉闹一番。
仅有一份礼物怎么拜年呢?每家少说也有七八户亲戚,一份礼物能走到底吗?这里面大有玄机。
我前面说的“肉+点心”的拜年礼中的那块肉是整个拜年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每到一个亲戚家,收下你带去的这份礼物后,临走时那块肉是原封不动地要回给你的,只把你带来的两包点心换成另外的“包封”(老家人称走亲戚的点心叫“包封”),你不用担心他们破费,回赠给你的绝对是在你前面拜年的亲戚留下来的两个包封。
那时候我总设想:自家出去的这两个“包封”会不会经过这一番旅行又回来了呢?事实上这种概率很小,反正我们家从来没遇到过。多年以后我请教过精通数学的朋友,他笑着说这叫小概率循环,经过聪明的女主人刻意调配,撞车的机会就更小了。
走亲戚的重任一般由小孩承担,大人们要留在家里接待客人,这也给孩子们一个互相串门的机会。选哪个孩子出门也是有讲究的,只能挑选年龄大一点、听话一点的孩子,如果太不懂事玩疯了,没有按大人安排的时间返回,那问题就严重了,不亚于现在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因为要等着带回来的礼物走下一户人家或者打发家里即将离开的客人,原封不动用客人带来的礼物回赠客人,在我们那儿是极不礼貌的。
所以孩子们临行前,做母亲的总要嘱咐:“一定要按时回来啊!要是姨或舅留你耍,你就说下次再来玩!”我家一般是由大女儿颖子担此重任,每次她出去走人家,到了屋后的大托山下,弄子口边,妻子总要对着那一蹦一跳的背影喊一句“颖子呃!你要早些回来啊!”声音悠远绵长,整个生产队都听得到。拜年的程序一般在正月十五前就结束了,那块被折腾了半个月的肉有了些许气味儿,正好作了开工肉。还有些人家舍不得吃,留着请工匠,我那时做木工,到别人家干活吃到这种有味道的肉是常事。那两个糖包封也就犒劳给了孩子们。
30多年前的农村冬日,田野上割过的水稻茬覆盖着一层薄霜,水井上蒸腾着一团温暖的白雾,时不时传来杀年猪的叫声,小路上匆匆行走的乡亲,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那时候,我们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却很甜蜜。
新闻推荐
没有门槛,恰恰是最高的门槛。如同充满未知的盲盒,优劣对开的法拍房,普通人得到“惊吓”的可能,远多于惊喜。2021-02-01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