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市场信息> 正文

智能发挥的价值,取决于如何使用,如果放任自流,就会变成潘多拉的魔盒 手机有了助理之后

大众日报 2021-03-25 13:05

手机有了通话助理,只是智能化进程中的一步。□ 本报记者 李梦馨

相信很多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时刻:正上着课,一个期待了许久的面试电话突然打来;开会时,快递员通知取件……接与不接,都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

AI通话的出现,解救了面临两难处境的手机用户。近两年来,小米、vivo等手机纷纷上线AI手机助理的功能。借助语音识别技术,手机通话转换为聊天界面,用户可以选择输入文字或智能回复的方式,完成必要的信息交流,避免了许多尴尬时刻。

手机有了通话助理,只是手机日趋智能化进程中的一步,还有更多功能性助理正在逐渐上线。于是,手机似乎变成了一种外在于身体的“电子器官”,使得人们再也无法摆脱它。许多人开始追问,人和手机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当有一天,手机足够智能化,手机会成为我们的助理,还是我们是手机的助理?

对智能的要求,不停!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旧金山的Macworld大会上向世人展示初代iPhone,“今天,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一如乔布斯所言,一场智能手机的革命由此开启。

拥有独立操作系统、可自行安装第三方应用程序、实现无线网络接入,这个对智能手机的最初定义,现在看来似乎有些不够。十余年过去,随着人工智能、5G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语义边界也在不断延伸。

AI翻译、AI摄影、AI隔空操控、智慧识屏……这些以“AI”“智慧”为前缀的功能,已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智能带给手机的变化。

在这其中,不可不提的是智能语音助手,作为较早开启的智能化板块,它一路跌跌撞撞成长了10年,但直到今天,依然没能摆脱“人工智障”的骂名。

2011年,iPhone 4S搭载着语音助手Siri首次亮相;三年后,亚马逊发布自己的语音助手Alexa……近年来,国产手机也纷纷推出自己的语音助手,语音助手已经演变为手机的基础功能。

新技术尝鲜的心理驱使着手机用户激活自己的语音助手,但后续的留存率却不容乐观。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使用语音助手的功能也主要局限在查询天气、听音乐和定闹钟上。显然,单纯依靠这些并不足以帮助用户建立起对语音助手的依赖。

手机用户曹萌在尝试过Siri、YOYO等语音助手后,得出结论:这些语音助手普遍比较鸡肋,唤醒技术也有待完善。

作为小米AI通话的使用者,孙欣怡也有类似的感受。如果由AI助手自动回复,通话内容常常是“鸡同鸭讲”。如果手动回复的话,仍然需要输入文字信息,并不能节省多少时间和精力。“但在应付骚扰电话上,却是屡试不爽。”孙欣怡补充道。

业内人士常超分析,大多数语音助手还没有打通一个刚需场景。不了解其功能定位的用户往往抱有过高的期望,不自觉地将语音助手作为真人来对话,但目前的AI原理与人脑相距甚远,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得到预期的回复。由此造成用户预期与语音助手实际能力的鸿沟过大。

由于手机运算和处理能力有限,想实现具有一定判断和执行能力的智能化程序,还是任重而道远。但AI通话功能,或许可以看作打通刚需场景的一个尝试。

手机智能化的步伐不停,但与此同时,智能手机触到天花板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壹观察》指出,目前智能手机行业仍处于创新瓶颈,一方面产品同质化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各家手机企业依旧处于4G时代的“微创新”阶段;另一方面,5G时代面向消费端的“爆发式应用”依旧并不多见。

等待上车的机会

有人抱怨技术走得太慢,有人却被呼啸而过的数字化快车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没有智能手机、不知健康码为何物的乘客,曾被拦在闸门之外;独自冒雨交医保的老人,因为柜台拒收现金而不知所措,由此引发网上激烈讨论……数字化进程被按下加速键的今天,长久以来被大众忽视的“数字鸿沟”,终于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年龄、教育等,都是导致这道“鸿沟”的重要因素,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辉认为,最关键的在于文化水平,这直接影响用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出生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年人,未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在走得最慢的年龄,却碰上跑得最快的时代。

“数字鸿沟”带给老年人的,还有被社会隔离的风险。在集体注意力纷纷转向线上的时候,压缩的不仅是上网者自己的现实空间,老年人也在被动地承受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微信、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孤独的老年群体,被智能时代抛弃后,会遭遇更沉重的精神压力。

据调查统计,全国共有2.54亿老年人,其中仅有6000余万人是网民,有将近3/4的老年人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甚至没有智能手机。如何给近两亿的老年人一个上车的机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提出,“数字包容”是当下要努力的方向。这既需要在服务的缺省设置上采取包容性的方式,如禁止拒收现金,也要消除数字访问的物理、知识或财务障碍。

2020年12月,工信部宣布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首批将优先推动8大类115家网站、6大类43个APP进行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

专项方案发布不久,百度大字版、喜马拉雅大字模式、滴滴出行关怀版、淘宝亲情关怀版等一批适老化APP已经上线。正如方案中要求的那样,界面清爽、字体放大、精简功能、清除广告,是这批APP在适老化改造中普遍着力的方向。

但适老化改造仅仅是这么简单吗?有网友质疑,好的出发点未必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在普通版本之外另开发一个特殊版本,是否能被目标群体发现,额外的运营成本如何负担,技术迭代能否跟上,这些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障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提出建议,指导建立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适老化改造,仍需要标准化的管理和更人性的设计。

改良设备之后,谁来教老年人用手机也是个问题。李辉认为,家庭互助,文化反哺,老年大学推出相关课程,平台发布操作指南,都是可行之策。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触网后,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对象,因此不光要培训操作技能,还要有基本的安全知识。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不够!

搭上快车之后,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通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带手机入校,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诸如此类的规定,三令五申。可以想见,手机在何种程度上介入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为缺乏自制力,青少年往往被列为网络成瘾的头号受害者。但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沉迷手机已经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那些口口声声让孩子放下手机的家长,一边指责着手机之害,一边悄悄地加入了受害者联盟。

上瘾,也不单单是自制力的问题。在脑科学领域已有相关研究,社交媒体背后的机制是通过算法触发多巴胺,这种让人兴奋的激素,促使人一直停留在界面,并且诱导他们不断回来寻找更多的信息。互联网产品千方百计地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玩手机的人身在其中,乐此不疲。恰如一名网友所言,产品已经从作为补充的“维生素”变成了不得不用的“止痛药”。

技术成为了绑缚人的工具,人们明知沉溺有害,却无法控制自己。QuestMobile发布的《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显示,全网用户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2019年的6.1小时增加至6.4小时,月人均打开APP个数从去年的25个上升至25.7个,对移动互联网依赖度进一步加深。用户在贡献着用户数量、日活、月活、在线时间等KPI指标的同时,沦为了互联网公司的“无薪员工”。

如果仅仅把罪责怪在个人头上,或在管理规制上缝缝补补,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辉认为,这要依靠多方共同参与,政府要推出强有力的手段,相关行业协会、科技企业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用户也要理性对待。

智能手机带给人和社会的变化,并不能以简单的“好”或“坏”来评判。“技术都是嵌入社会的,在社会的文化氛围、框架上使用。智能发挥的价值,取决于如何使用,如果放任自流,就会变成潘多拉的魔盒。”李辉说。

或许正如媒体人张信宇所言,企业“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理念已经不够,在“科技向善”的指导下,这个理念要升级成“以人类体验为中心”了。

新闻推荐

拼多多2020年营收翻倍 董事长辞职 “转身”搞科研

黄峥图据东方IC3月17日,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发布2021年度致股东信,宣布经董事会批准后将董事长职位交棒给现任CEO陈磊。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