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I组织为何“碰瓷”新疆棉?
瑞典服装品牌H&M声明“停用新疆棉花”引发中国网友愤怒。从该公司声明中可以看出,H&M是基于BCI的判断以及一些所谓的民间报告和媒体报道做出该决定的。
BCI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够让服装品牌直接放弃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区?
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BCI(BetterCottonInitiative,全称“良好棉花发展协会”),是2009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的一家非营利、多利益方国际非政府组织。该组织在全球拥有超过400名会员组织单位,主要包括棉花种植单位、棉纺织企业和零售品牌。
作为棉花产业的非政府组织,BCI可以通过认证、打分评审的方式,对棉花产业的工业体系产生巨大影响。记者了解到,该组织制定了相关标准,要求会员必须使用它们认为符合标准的棉花,才能使用BCI标识。通俗的说法是,BCI高举环保大旗,收钱的对象从上游棉花商,中游纺织厂,到下游零售店全产业链一网打尽。
那么,为何这样一家不控制产能、不掌握技术、不接触市场的非政府组织能在棉花界大行其道?实际上,BCI初期坚决高举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旗,获得不少响应。可BCI毕竟是个非营利机构,想要干大事,就需要“金主”支持。正在BCI一筹莫展之际,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粉墨登场。
美国国家开发署自称为贯彻美国外交政策支援非军事项目的独立机构,实际则约等于FBI的马甲,资助反对派、贿赂官员、煽动民众的新闻屡见不鲜。而在USAID援助到位后,BCI的宣传更有了底气。
去年10月21日,BCI官网发布声明:BCI将停止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所有现场活动。公告声称中国新疆持续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和其他侵犯人权行为。
但在今年3月1日,BCI在微信公众号“BCI良好棉花”上,曾发布一则《关于新疆问题的重要申明》,该《申明》称,BCI中国项目团队严格遵照BCI的审核原则,从2012年开始对新疆项目点所执行的历年第二方可信度审核和第三方验证,从未发现一例有关强迫劳动的事件。
前后两份文件自相矛盾,令人啼笑皆非。
实际上,无论是BCI组织还是其成员H&M,都并不清楚新疆棉花生产的真实数据和生产情况。事实是,BCI鼓吹所谓“提倡体面劳动”,凭空捏造新疆棉花生产中存在“强迫劳动”的谎言,借此封杀新疆棉花。
羊城晚报记者沈钊
新闻推荐
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通知》 力争示范基地全年新增110万个就业机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通知》提出,要紧扣创业带动就业主题,聚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