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工业“冷暖不均”:新能源汽车增长超三倍
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长24.5%,环比增长2%;两年平均增长6.8%。
受基数抬高影响,3月工业增速出现回落,行业分化也更加明显。
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长24.5%,环比增长2%;两年平均增长6.8%。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相比1-2月增速大幅下降了21个百分点,环比增势也有减弱。
尽管价格大幅上涨,但资源类原材料行业并未出现扩产现象。3月原煤、焦炭、原油产量增速分别为-0.2%、4.7%、3.3%。一季度的原油产量仅增长了1.4%。上游原材料涨价是否会带来工业品的全面通胀?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工业的中下游竞争激烈,企业产能利用率并不高,议价能力也不强,上游价格上涨似乎难以传导到下游。
疫情加大了工业生产的行业分化。与原材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装备行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去年狂飙突进之后仍保持着高速增长。
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9.9%、31.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7%、12.3%。同期,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1倍、1.1倍、73.6%,两年平均增速都超过两位数。
原材料涨价但未扩产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所工程师张亚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一季度工业增速整体符合预期,两年平均6.8%的增速虽然较去年四季度略有回落,但仍是一个不低的增速。
她认为,3月工业增速之所以相较1-2月出现回落,主要原因是基数的抬高,“去年1-2月的工业增速为-13.5%,当年3月降幅大幅收窄至1.1%;与此对应的是今年3月的增速从1-2月的35.1%回落至14.1%。随着基数的进一步抬高,今年4月的工业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但二季度之后,这种回落将会逐渐趋缓。”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航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3月工业同比增速相较1-2月大幅下降了21个百分点,环比增速也有所减弱,这证明1-2月的高增长是低基数和就地过年效应叠加的作用,工业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大幅涨价的原材料行业并未出现扩产现象,部分品类在3月反而出现了产量收缩的迹象。3月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只有2.9%,明显低于制造业的15.2%,其中,原煤、焦炭、原油产量分别为34076万吨、3979万吨、1709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0.2%、4.7%、3.3%。3月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速也只有5.9%。
张航燕指出,原材料行业的生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产量对价格信号并不敏感。
一方面,经过多年去产能“洗礼”,原材料领域产能利用率已升至高位,比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也达到90%的高位,产能释放空间有限;另一方面,采矿等行业投资较大、周期很长,不会因短期的市场大幅波动而增加投资;这些领域大都是去产能和环保限产的重点,在碳达峰背景下,即便企业有扩产冲动也不会轻易增加投资。“此外,去年延长供暖增加了3月煤炭的生产,这抬高了今年煤炭产量的基数。”
张亚丽表示,原材料扩产不明显可能也与需求有关,“原材料太贵会抑制需求,一些下游企业此时不愿大规模去采购,而是消耗此前的库存,等待价格回落。”
与资源类原材料类似,钢铁、乙烯等原材料虽也出现大幅涨价,但其产量却在快速提升。3月乙烯、化纤、水泥产量分别为249万吨、597万吨、19702万吨,同比增长27.8%、20.7%、33.1%。
更明显的是,尽管中国明确制定了年内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红线”,但一季度的粗钢产量仍然同比增长了15.6%,且3月产量出现了加速。
张亚丽指出,不同于资源类原材料,上述原材料大都是工业品,其产能有较大的弹性,在下游市场明显好转的背景下,能够快速释放产量。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由上游涨价带来的工业品输入性通胀,短期内工业品涨价是有支撑的,他预计PPI高点可能出现在二季度,“破5”是大概率事件。
在4月16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提问时也指出,目前PPI上涨有明显结构性特征,主要集中在一些上游行业,供需关系将是决定价格的最根本要素,“在工业消费品领域,工业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能力比较充足,宏观调控手段比较有效有力,所以工业消费品不存在大幅涨价的基础。”
张亚丽也不认为工业领域会出现全面通胀,“在工业中下游,产业竞争是比较激烈的,价格一上涨产量就增加,企业产能利用率并不高,议价能力也不强,上游价格上涨很难传导到下游。”
机器人产量翻番
疫情正在加大工业生产的行业分化。与原材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装备行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去年狂飙突进之后仍保持着高速增长。
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78714套,同比增长108.0%,金属切削机床产量14万台,同比增长67.4%。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去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明显加速了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因疫情防疫需要,制造企业纷纷加速了机器换人的进程;另一方面,疫情后,汽车、电子行业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而这两个行业是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最成熟的领域。
宋晓刚介绍,2020年中国机器人的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目前中国机器人已经覆盖了130个工业大类,从以汽车、电子应用为主,快速拓展至冶金、轻工、纺织、建材、电力、医药、农业、建筑以及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医疗康复养、公共服务、智能家居等诸多领域。
近一年来工业领域增长最亮眼的是汽车行业。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增长55.1%,汽车产量增长81.7%,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激增312.7%。3月当月,汽车251.7万辆,增长69.8%,其中,新能源汽车23.3万辆,增长237.7%。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一季度,生产上全球供应链断裂、销售上不少4S店关闭,使得汽车产销均出现了很低的基数;同时这也导致汽车的产销需求被推后;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下,不少家庭开始考虑从公共交通转向私家车出行,加上近期的汽车行业刺激政策,这也带来了汽车生产的持续回暖。
张航燕则认为,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政策上的利好,中国把本到去年底完成退坡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和减免新能源汽车的车购税两项政策延迟了两年,并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振了车企的信心。
另一方面,在碳达峰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迎来一轮新的机遇,年初特斯拉车型大幅降价,蔚来、广汽等国内厂商在发布新品上动作频频,这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端的活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外不少车企因芯片短缺陷入了停产,不过这似乎并未阻滞中国汽车生产的持续扩张。
“我们近期在调研时发现,各地在保汽车芯片供应上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工信部也多次召集企业开会,帮助汽车企业直接对接芯片厂商,保障供应链畅通。”张亚丽说。
在张航燕看来,未来需要高度关注制造业投资依旧乏力的问题。一季度制造业投资虽然同比增长了29.8%,但两年来的平均增速为下降2%。“制造业投资依旧乏力,其原因可能是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影响了企业的盈利预期,外部环境也存在不确定性,融资贵等问题也依旧存在。”
刘爱华也指出,目前制造业投资的水平相当于疫情前的96%左右,这一方面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在投资信心上仍然有一定的顾虑。另一方面,她强调,有利于制造业投资恢复的因素正在慢慢累积。
“比如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了1.79倍,两年平均增长达到了31.2%。企业效益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活力。”她说。
(作者:夏旭田,史辉 编辑:张星)
新闻推荐
在智电车为车企新划下统一起跑线之下,抱团已成为快速占领有利竞争位置的方案之一。接下来,如何更好地抱团,或是决定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