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珣核废水中碳14等放射性元素 排海潜在的风险更令人担忧

南方都市报 2021-04-19 19:40

将核废水排入海洋中,是否真的安全可靠呢?这对人类和海洋生物等会产生哪些影响呢?为此,专注于海洋生态毒理学、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珣昨日表示,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实难以估量。

排放行为“纯从经济上考虑”,忽略了环保问题

王珣告诉记者,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与其他核电站的核废料不一样。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核电站里产生的核废料多为固态或液态,体积小且封闭,不易泄漏。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处理方式是将核废料直接固化后深度掩埋,通常掩埋在4000米以下的深海;还有一种处理方式是,将核废料预先处理,回收分离其中的有用核燃料,使放射性降低,最后再深埋。

但福岛核电站受地震、海啸影响,反应堆组受到了破坏,内部的放射性物质发生了泄漏。当时为了防止反应堆芯温度过高发生爆炸,福岛核电站向反应堆组注入了海水降温。在王珣看来,放射性物质混合海水形成大量核废水,体积巨大,且成分复杂。

王珣表示,如果将核废水固化后运输到深海掩埋,理论上是最安全的,但目前已产生的核废水体积过大(目前已达到125万吨),成本和要求特别高,“经济上无法承受”。而日本政府当前的这一行为,其实是“纯从经济上考虑”,忽略了环保等问题。

据了解,根据菅义伟内阁的决议,核废水将会稀释100倍以上、氚的浓度降到日本国家标准的四十分之一、世卫(WHO)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七分之一,才会正式排放到太平洋当中。

王珣表示,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含铯、锶、氚等多种放射性物质。不过,“经过日本长期的处理,核废水中的锶、铯等60余种放射性物质浓度已经降至一定的标准值以内,目前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威胁的,就是氚和碳14这两种物质”。据新华社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中氚的总活度约860万亿贝克勒尔,平均每升水约73万贝克勒尔。

食物链富集增加鱼类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

王珣提到,国际上对于人体可承受的核辐射剂量有严格的限制,当核辐射超过一定的剂量,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比如“三致”(致癌、致畸形、致突变),剂量更大的话会直接致死,“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生物”。

按照日本政府的计划,如果核废水被稀释100倍以上,那么其中的放射性氚元素将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是,令他担忧的是,核废水里的其他放射性元素(比如碳14,半衰期在5000年以上),极有可能会沿着食物链向上传递与累积,在营养层级较高的生物体内(比如鱼类、海鸟等)富集,达到产生风险的水平。

据介绍,生物放大现象指的是,生物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王珣说道:“放射性物质沿食物链向上传递一级,浓度可能增加10倍以上,到达鱼类这个层级,其浓度可能比海水中浓度高上万倍,此时鱼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超过了安全范围,人吃了鱼之后产生的危害的可能性也加大。”

“我个人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怎么排放。”王珣表示,最好的方式就是深海掩埋,但如果只是像平时普通废水排放那样排入海湾,一方面很快就会通过洋流扩散到全球海域,全球都会有风险;另一方面,受食物链传递影响,整个海洋渔业资源都会受到严重的危害。

“一般而言,海洋表层(200m以内)生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放射性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这个范围,不仅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类,更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预估的危害。”

那么,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来解决核废水排放的问题吗?王珣认为,可以尽量浓缩核废水的体积,然后固化在特殊材质制成的储存罐里,在深海进行掩埋。但这样做,确实成本会非常高。“对于福岛核废水的排放,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日本政府是否可信。如果核废水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至浅海,对生态环境以及全人类的影响,其实难以估量。”采访最后,王珣补充说道。

采写:南都记者孙小鹏实习生梁颖怡通讯员陈芃辰

新闻推荐

工信部:中国移动网络速率全球排名第4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消息,工信部当日对外表示,2021年,将继续实施网络精准降费,面向中小企业用户,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低1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