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华为鸿蒙负责人王成录:育人才 打造国产软件“根”能力

新华社 2021-04-19 19:21

华为鸿蒙负责人王成录。 视觉中国 图

新华社北京4月8日消息,自华为发布鸿蒙操作系统以来,它一直备受外界瞩目。

是重压之下的应急,还是瞄准新赛道布局?是做原有软件的“影子”,还是担负起产业牵引的新使命?

“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记者专访华为鸿蒙负责人王成录,谈“换道超车”,论“逆周期创新”,展望中国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自主之“根”。

换赛道:建“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

对习惯使用安卓或iOS操作系统的手机用户而言,鸿蒙到底是什么?

“个人电脑时代用的是windows(微软),智能手机时代用的是iOS(苹果)和安卓(谷歌)。”王成录说,“鸿蒙,是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操作系统。”

用一套操作系统,把包括手机在内的大大小小的硬件,从底层连接起来,仿佛融合成一台设备——从手机、手表到家电、汽车,从智慧办公、智慧出行到智能家居、智能工厂,设备“孤岛”之间将无障碍联通,人们可以更“傻瓜”地去操控。

“我们不是做一个安卓或iOS的替代品。”在王成录看来,如果没有本质差别,很难建立起新的生态链;一个新系统要成功,关键是抓住产业转型的时机。“物联网飞速发展,带来未来10年产业变革期,这将是自主操作系统的历史性机遇。”

“一定要让生态长在自己的地基上。”王成录说。

筑地基:做中国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

地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操作系统。

不仅信息产业,其他多个行业也有赖于此。借助一套软件操作系统,传统制造业可以更容易生产出智能硬件,极大降低迈向“智能制造”的门槛。一旦万物互联的智能应用能够打通,将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效能提升。

“我们正处于产业大规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下一代产业的核心技术是什么?这是国际上面临的共同挑战。能否抓住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不被时代淘汰,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做好准备。”王成录说。

在许多人看来,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等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加上相对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已经为产业升级准备了很好的前提条件和外部环境。

2021年,鸿蒙的设备装机目标超过3亿台,计划从智能手机、PAD等扩展到全场景。“能否助力家电产业、钢铁产业、机械制造业等高效地实现转型升级?操作系统一定承载着使命,要做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王成录说。

育人才:打造国产软件“根”能力

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用”计算机到“造”计算机,越来越多研发力量正在投身基础技术。

没有“根”,任何产业都不可能枝繁叶茂。

但前路多艰。高端人才难觅,是面临的共同挑战。比如编译器,可以视为程序员使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和机器语言之间的字典,称得上是软件领域“皇冠上的明珠”,难度极高,研发周期很长。相关的研发人才在国内很难找到,要全球去招,同时要自己培养。

“国内计算机行业有上千万从业人员,每年毕业的相关专业学生也超过百万,但鲜有基础软件技术是我们自己做的。”王成录说,“我们希望打造的操作系统,成为未来万物互联世界基础软件的“根”,也能相应沉淀一批中国的基础软件人才。”

逆行者:愈是艰难愈要勇毅创新

来自国外不可控力量的重压,产业变革转瞬即逝的时间窗口,让鸿蒙正在经历背水一战。

“我们没有机会试错。”王成录坦言,除了必须透彻理解操作系统的所有技术之外,还需要吸引国内外的产业链伙伴一同参与建设生态链。

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销售收入8914亿元,同比增长3.8%;研发投入1419亿元,同比增长7.8%。在过去10年,华为累计投入研发超过7200亿元,研发投入居于全球企业前列。未来5年,研发投入预计将超过6500亿元。

“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要坚持投入研发。”王成录说。王成录负责的消费者软件部,每年研发预算为30亿至40亿元。

“创新向来是九死一生的,生态建设也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勇往直前。”王成录说。

(原题为《筑牢国产软件之“根”——对话华为鸿蒙负责人王成录》)(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上海216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落地 涉及商业、金融等多领域

216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4898亿元,4月7日召开的2021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的集中落地振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