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推手”,都是算法惹的祸?
算法也好,大数据也罢,都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发挥正向还是负向的价值,取决于制定运行规则和使用它的人,也取决于相关方面跟进和完善监管举措是否及时。知道怎么赚钱,是企业的智慧,但怎么赚良心钱,则考验着企业的责任心,也决定着企业能否行稳致远。
据新华社4月7日报道,浙江大学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用于移动设备的算法软件,通过测量手指按压的表面积、手指施加的压力和滑动长度等度量数据,分辨出用户是成人还是“熊孩子”,若是儿童,则自动阻止其访问购物软件、通讯软件以及儿童不宜的网站等。
这几天,“算法”这个词出现频率很高。先有网信办约谈快手和火山小视频的相关负责人,要求其暂停有关算法推荐功能;后有中美两国高校研究人员开发出识别“熊孩子”的算法软件。此外,国外某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即将推出的新版儿童应用,不再使用算法推荐内容,改由人工审核。
所谓算法,就是明确定义的计算过程,它接收一些值或集合作为输入,并产生一些值或集合作为输出。比如收集用户浏览习惯作为输入,整合信息后为用户精准推送其喜欢的内容作为输出,这个过程就是由算法完成的。
不同平台依据其特定目标而设置不同的算法,但在制定和取舍上几乎都指向利益。短视频平台是为了增加用户黏性和在线时长、电商网站是为了提高买卖双方连接效率……但基于算法推荐的内容容易出现同质化、低俗化,浪费了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对未成年用户也易造成不良影响,其中一些内容还有打法律擦边球的嫌疑。
网民眼中的垃圾信息,却恰是平台的巨额收益来源,真是算法“病”了吗?
互联网平台拥抱技术算法,表面看是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由算法主导兴趣推送,把用户喜好的信息“送上门”,而实际上,算法也好,大数据也罢,都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这些技术本身没有优劣属性,发挥正向还是负向的价值,取决于制定运行规则和使用它的人,也取决于相关方面跟进和完善监管举措是否及时。
一种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本是以提高效率、造福于人和社会为初衷的,但现实是一些技术在使用中,特别是早期阶段,往往会伴随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基因检测、3D打印等,被有人用来从事诈骗、制枪等违法活动。
因而,一项技术如何使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需要各方逐步完善管理措施,使其回归到服务的属性上来。比如,二维码支付技术在发展初期隐藏的风险很高,随着支付清算协会提出相关安全标准、央行认可二维码支付地位,其迅速融入百姓生活;再如滥用安眠药、抗生素及某些镇痛麻醉类药物用以犯罪的情况屡屡出现,随着限制使用某些药物成为国内外共识,某些特定药品的生产流通已得到了较好控制。
从短视频平台被约谈,到某些新闻客户端被下架整改,再到舆论对算法的大讨论,各方规范网络信息的决心可见一斑。期待有关部门的“整改令”更完善、约束更有力,让算法不再背黑锅。
知道怎么赚钱,是企业的智慧,但怎么赚良心钱,则考验着企业的责任心,也决定着企业能否行稳致远——有温度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运气都不会差。
新闻推荐
“通过别人介绍借了第一笔网贷,借了3000元到账2800元左右,到期需还3200元,觉着这样用钱很方便就慢慢越陷越深,现在我已有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