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伊核协议:制造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
北京时间5月9日凌晨,不出人预料,特朗普又一次“出人预料”,他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核协议,恢复对伊朗的制裁。
市场一片哗然。
怎么老是你?
首先让大家惊讶的可能是,伊朗,怎么又是你?
“深水炸弹”在中国大地上引爆还不到一个月,余音仍在绕梁。4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中兴公司的严厉惩罚令,因中兴违反美国制裁措施,向伊朗等出售电子产品。
其实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奇怪的。
往前看。2014年,史上最贵罚款出炉。美国司法部宣布,法国最大的银行巴黎银行同意认罪,将支付89.7亿美元罚款。主要罪名是,违反美国法律为美国实施制裁的国家伊朗、苏丹和古巴转移资金。
再往前看。2012年,美国史上洗钱案最高和解金额出笼。汇丰银行宣布,付出19.21亿美元,就美国政府的反洗钱调查达成和解。其洗钱的“对象”包括伊朗、叙利亚等。这一年,英国渣打银行也同意支付3.27亿美元罚款,因其违反了美国针对伊朗、缅甸、利比亚和苏丹的相关制裁。
伊朗,怎么老是你?
伊朗问题是美国中东战略的一颗“眼中钉”,涉及美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利益,同时,也深深影响着美国国内选举政治。
因此就不难理解,40年来,无论谁入主白宫,对伊朗的打击态度几乎一以贯之。
卡特政府时期。伊斯兰革命和伊朗人质危机后,美国下令停止对伊朗的石油进口,冻结伊朗政府、央行在美国银行的存款。随后,全面终止美伊贸易。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公司不得投资伊朗石油产业。《伊朗-利比亚制裁法案》规定将制裁与伊朗交易石油、天然气的第三方。
小布什政府时期。“9?11”事件后,伊朗被美国视为“全球十大恐怖主义国家”之首的“邪恶轴心”。
随着萨达姆、卡扎菲政权的相继倒台,阿富汗实力的削弱,伊朗“幸存者”和“受益者”的角色日渐凸显,伊朗问题愈加突出。
2005年,伊朗当局恢复铀浓缩,美伊对抗不断加码。
制裁的一百种方法
现代国家对外战略决策的一个关键环节通常涉及经济武器。使用经济制裁实现外交政策目标,是新时期战略的重要部分。
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是个很好的范例,制裁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国内法包打天下。美国犹太集团和国会议员深信,伊朗国内精炼油依赖进口和进口渠道单一是伊朗死穴。2010年,美国出台单边制裁的《伊朗综合问责、撤资、制裁法》。实施近18个月后,收效甚微。2011年,奥巴马总统在签署《2012财年美国国防授权法》时附带签署了针对伊朗的金融制裁法案。美国不仅制裁伊朗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组织,也将处罚同伊朗央行从事交易的外国公司和银行。受到制裁的外国公司和银行将不得进入美国的金融市场融资或交易。而出于美国国家安全利益和能源市场稳定的需要,总统可以有裁量权极大的豁免权。这一明显具有治外法权色彩的法律被称为美国版本的石油禁运。
第二层次,全面制裁,摧毁伊朗经济。除了石油禁运,各种贸易禁运,让伊朗的干果、地毯、鱼子酱等也无处可去。不仅如此,严禁各国对伊朗的石油产业进行投资、对老化的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支持,主要的保险、能源、银行等世界级大公司逐步退出伊朗。2013年,美国《国防授权法》,除加强在能源、船运、造船领域的制裁外,还限制伊朗在贵金属、石墨、铝、钢铁、冶金用煤和一些商业软件领域的贸易,使伊朗在能源、资金、人员、技术、资源等各方面都陷入困境。
第三层次,金融制裁带来“号令天下,莫敢不从”。2012年,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被美国要求切断同伊朗的联系。伊朗政府及金融机构在美国、欧盟的资产相继被冻结。伊朗与他国进行石油贸易所得的款项被美国禁止汇回本国。美国财政部陆续对伊朗的数家银行及个人进行金融惩罚,指控其试图通过洗钱的方式规避国际社会的制裁。伊朗的货币里亚尔也被制裁。
因此,出现文章开头那些“史上最高”罚单们就不足为奇了。
制裁是否真的有效?
一开始,伊朗是不服气的。
2005年,内贾德上台后,伊朗获得了核外交的主动权。尽管安理会为此先后通过四个制裁伊朗的决议,旨在敦促伊朗同国际社会合作,以证明伊朗核能开发的和平性质。但伊朗很难接受。伊朗认为安理会不去惩罚拥有核武器的以色列,反而禁止伊朗发展民用核能,这不公平。核问题不过是美国企图推翻现有政权的借口。不仅如此,核强硬反而帮助伊朗摆脱了外交困境,成为伊朗提升国际声望、同大国博弈的底牌。伊朗国内支持强硬派的呼声日高。
在美国通过全方位、全层次的手段开展了“百密无一疏”的严厉制裁后,虽然伊朗采取了一系列反制裁措施,但总体经济形势较为严峻。2013年11月,伊核谈判取得微弱进展。2015年7月,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伊朗以暂停核计划为代价换取西方国家对其经济金融制裁的逐步解除。
奥巴马曾无不得意的表示,伊朗之所以同意坐在谈判席上,就是因为近几年美国对其“超乎寻常的制裁”。
制裁有效?那是不是说明,特朗普这次来个“新制裁”,就能更加有效的“规范”伊朗的行为向美国想要的方向走呢?
还真不一定。
虽然上一轮制裁中,欧盟是美国的坚强支持者。但事实上,不同于美国,欧盟的能源问题不一定那么容易解决。随着美国对伊朗、俄罗斯制裁的推进,欧盟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缺口不断扩大。而贸易制裁和金融制裁恐怕也会给欧盟经济带来损失。至于日本、韩国,因制裁伊朗与其经济损失关系甚大,长期犹豫不决。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更是数度拒绝参与美国的制裁。
此次美国宣称退出伊核协议,欧盟并未表示跟随。其它国家的态度可想而知。而伊朗则明确表示,呵呵,要不咱还是恢复核活动吧。
山雨欲来风满楼罢了
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原油市场迎来了巨大波动。事实上,特朗普还未宣布决定时,原油市场已经“蠢蠢狂动”,连续狂飙,油价直冲70美元。一般认为,鉴于伊朗作为OPEC第三大产油国,伊朗核协议对原油市场会产生连带反应。若美国退出核协议,将限制伊朗的产能,市场供需发生变化,因此油价大幅上涨。
然而,油价受到的影响只是因为撕毁伊核协议本身带来的限产吗?
尽管OPEC在4月表示,减产目标已经达到。但美国EIA原油库存大增逾600万桶,远超预期。市场供求真会急切“欲求不满”吗?美国的EIA和OPEC都预测,美国今年产油将超过1000万桶/日。上周数据显示,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834座,是2015年3月以来的新高。美国原油产量连续10周增长,创出历史新高。而伊朗若重新被制裁,目前的估算是将会损失100万桶/日。无论从OPEC及美国的增产能力,抑或是页岩气及新能源发展的整体态势看,供求平衡应无大碍。伊朗增加石油生产能力的计划定会因此受挫,但影响偏于长期,短期内不应对市场造成如此大冲击。
于是,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市场的巨大波动?
就在特朗普正式宣布对伊制裁前夕,美国媒体闹出个“大乌龙”。彭博、CNN称特朗普将宣布对伊朗实施制裁但不退出伊核协议,而纽约时报称特朗普告知马克龙他将退出协议。前一则消息一度引发油市遭到逾60亿美元抛单打压,而后一则报道引发29亿美元买盘涌现,油价急剧反弹。
市场何其焦虑。
再看同期的美元与黄金价格,上蹿下跳,时有同步上升的诡异态势出现,显现的,无不是市场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慌。
大家恐惧的,真的只是原油供应会下降?还是对美国反复无常感到震惊?对地区冲突乃至更大的冲突感到惊慌?对未来平稳生活开始缺乏信心?
世界何其失措。
醉翁之意岂在“油”?原油价格的失措,不过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罢了。
解决问题不能靠制造问题
根据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所提供的信息显示,伊朗此前确实在一丝不苟地履行诺言。
但是特朗普上任以来,一直在挑战伊朗的“底线”。去年其就不断对伊朗一些公司、实体和个人实施新一轮制裁。特朗普还声称,这些措施不影响伊核协定,但有助于阻止德黑兰研制弹道导弹、压制其插手中东事务。
美国对这种“没事找事”的解释是,美国制裁不受核协定的约束,可以对任何认定是“威胁”的伊朗目标展开制裁。
我有,我可以!
真是这样吗?
从伊朗来看,多年改革派与温和派的对垒,也许终于由美国证明了,温和派是没有出路的。强硬派的卷土重来,或者就不是小概率事件。是不是意味着,无论对伊朗国内,或者对中东形势,新一轮腥风血雨可能又在酝酿?
从美国来看,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都已经不能满足美国掌控全球的需求,要搞到“法内猛攻”+“法外开炮”才能让其满意。对自己建立的秩序框架,对自己建立的对自己有利的框架都不能满足,而要从自身实力优势实行全面恫吓进行秩序管辖,真的能够使美国更加强大吗?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实现共识并非容易之事。当美国抛弃道义和规则上的共识,真的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实用主义的美国利益吗?
从全球来看,08年经济危机以来,全球经过了艰难困苦的历程,终于实现了经济复苏。然而,其中蕴含的危机仍然不少。美国在失业率3.9%的历史低位下,由于其开支、减税与加息等,财政赤字不断攀高,3月创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3月份预算赤字。IMF则警告,全球公共和私人债务膨胀,2016年已达164万亿,相当于全球GDP的225%。欧洲央行指出,如果经济倒退,希腊四大行或有巨大损失。而新兴国家中,阿根廷8天加息3次,利率达到40%,又一次陷入了经济困境中。未来,全球经济究竟能否走出困局,不可知性仍旧相当大。如果美国再次挥舞制裁大棒,参与国的国内经济必然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其相关金融机构、银行等也势必受到掣肘与牵连。真的能够保证大家还有兴趣和心情配合美国继续这种“事业”吗?何况,这已经从所谓的“事业”变得越来越像是美国的“游戏”了。
当特朗普的一纸“宣言”至少会在这许多方面都持续发酵,引发各种“蝴蝶效应”时,他还能解决他想解决的伊朗、或者其它问题吗?
后记
几十年来成功一次的协议,背后的确有许多说得清和说不清的复杂纠葛。能够成功,并不是偶然,也不是直线思维能够解决的因果关系。而若想通过这种直线思维继续推翻重建,各方利益与承受损失的能力都在不断变化,恐怕复制都已无可能,何况重起炉灶?
可以理解,特朗普的“发难”,旨在解决伊朗背后的美国中东战略、美国国内选举等问题。这是牵一发而利全身的意思。
然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说,所涉及的面会更广阔、更深入。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找到平衡点相当不易。制造的一个问题,可能会引起无数的连锁反应,从而使问题走向难以想象的方面,致使本来准备的解决问题方式变得毫无意义。
制造问题不会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
(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新闻推荐
眼下房地产市场看涨与看空的阵营对战胶着,不过对于刚需的买房者来说,房价无论高低都得买。对于怎么都得买房的人来说,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