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国内财经> 正文

新一轮定向降准释放什么信号?

大众日报 2018-06-26 01:07

□盛刚

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7月5日起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此时提出定向降准并配合推出其他释放流动性的举措,是出于稳定市场预期、缓解融资困难、支持经济增长以及弥补银行流动性缺口等多方面的考量。这只是对货币政策的微调预调,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

新一轮定向降准已经落地。

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7月5日起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此次降准将释放7000亿元资金,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这消息并不意外。因为在此之前6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对此作出部署。新一轮定向降准再次落地,加之上周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等纷纷上阵,央行多措并举释放流动性意欲何为?货币政策会因此转向吗?

今年以来,央行已实施两次定向降准。第一次是1月25日开始实施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4500亿元。第二次是4月25日实施的定向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除去9000亿元置换部分,释放增量资金4000亿元。7月5日起开始实施的定向降准,将是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主要是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因为降准可以增加长期资金供应,“定向”则对相关银行形成正向激励,加快已签约“债转股”项目落地,同时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的低成本资金来源。

时隔两个月后,“定向降准”为何又被提上议程?

去年以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由松趋紧,中国央行也实行了整体稳健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防风险去杠杆在今年更被放在首要位置。虽然,金融去杠杆已初具成效,但阵痛也伴随而生。表现为,信用创造放缓和融资环境收紧后,“债转股”签约金额和资金到位进展比较缓慢,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现,信用违约风险暴露增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5月份经济与金融指标下降超出预期,金融市场波动也有所加剧,更增加了人们担心。当前形势下,虽然货币政策服务于金融去杠杆的总体要求不能变,但正视现实问题,把握好去杠杆节奏,适时微调预调,以防范短期政策用力过猛可能造成经济过快下行也十分重要。而目前已近上半年末,金融机构要面对监管考核压力及税期临近和缴纳准备金等影响,短期内市场对流动性需求也明显增强。此时提出定向降准并配合推出其他释放流动性的举措,正是出于稳定市场预期、缓解融资困难、支持经济增长以及弥补银行流动性缺口等多方面的考量。

再次定向降准,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将转向呢?

继6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后,央行这次再次表态,将继续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显然,高层的态度始终如一,货币政策没有改变。所做的只是对货币政策的微调预调,目的是保持市场稳定运行。

不过,稳健中性总基调虽然不变,但从年初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到4月降准置换MLF,再到6月以来的逆回购以及MLF操作和现在的第三轮定向降准,政策边际上确有放松的趋势。当然,这种放松是有限和有条件的。降准属于政策信号较强的政策工具,但通过置换MLF、限定释放资金用途等安排之后,其定向和结构性的特点更为突出。换言之,央行无意大水漫灌,而是希望通过结构性政策的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等特定领域倾斜。此次定向降准,明确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同样也是如此

当前我国正处在去杠杆的攻坚阶段,如果货币政策放松信号过强,不利于市场重塑风险意识,甚至可能导致金融去杠杆功亏一篑,但整个信用环境若过度收紧将伤及大量企业,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性,也绝非去杠杆的初衷。因此,接下来,只要经济下行的风险可控,货币政策依然将保持稳健中性,总量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不过,随着新一轮定向降准出台,未来货币政策放松大过收紧也是大概率。总体来看,货币政策调整仍会以边际性、结构性为主,而且会更加灵活,更注重未雨绸缪、审时度势和相机抉择。

新闻推荐

五部委联合发文推动公募基金入市新三板

6月25日是央行宣布定向降准后的首个交易日,早盘A股三大股指受此利好影响小幅高开,无奈难以抵挡全天呈震荡下跌调整走势。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