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国内财经> 正文

“共享护士”来了! 国家卫健委回应: 便利!要引导规范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6-07 03:53

本报记者王佳昕北京报道

无需去医院挂号排队,只需用手机APP下单,就会有护士上门提供打针、输液等服务,这一被称为“共享护士”的新业态,在西安、济南、成都等城市流行开来。

在为行动不便人群带来便利的同时,“共享护士”的出现,也引起了人们对于护士资质审查、医疗安全监管等问题的担忧。

对此,作为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有关负责人告诉21世经济报道记者,“共享护士”上门服务解决了老年人和行动不便患者就医难的问题,给老百姓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为护理服务进入家庭进行了探索。

“下一步,将结合各地探索开展"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规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该负责人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认为,对“共享护士”应采取热情支持、慎重对待的态度。目前这一领域的管理,可能有所空缺,参考此前互联网医院必须落地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的政策思路,很可能将这一思路推广到“共享护士”领域,即要求线下依托实体医疗机构,以明确责任主体。

中国护士资源依然短缺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居家护理的市场潜力巨大。早在2011年,民政部就曾推算,2020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打开某“共享护士”APP后发现,其提供了近20种服务项目,包括打针、输液、换药、导尿、吸痰、产后护理、新生儿护理等,所针对的群体范围较广。

但目前我国的护士群体,存在着较大的供需缺口。根据国家卫健委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380万人,全国医护比由2005年的1:0.66,提高到2017年的1:1.1,扭转了医护比倒置的局面。

但是,记者了解到,我国的医护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可达到1:4甚至1:5。

“中国的护士资源非常短缺,因为护理价格定价偏低,护士收入不高,导致没人愿意做护士。通过这种市场化的方式,可以提高护士群体的收入,起到一个倒逼的作用。”蔡江南说。

一位平日就职于医院,业余时间担任“共享护士”的王女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常工作时间内她在医院上班,利用休息时间兼职“共享护士”。王女士透露,目前北京市已允许护士多点执业。有同行辞去医院工作后,其具备的证明护士资质的相关证件仍然有效,因此选择全职从事“共享护士”,月收入达万元以上;而一些兼职且工作量较少的“共享护士”,也能每月获得约3000元的额外收入。

“共享护士”引发冷思考

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不同,“共享护士”面临的是严谨的医学领域,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质疑护士资质审查、医疗安全并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的声音,不断在市场上出现。

国家卫健委方面表态称,在2017年确定了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作为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地区,积极开展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工作,进一步促进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加强基层护理服务能力建设。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学者专家普遍认为,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对待“共享护士”。

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副院长李晓明认为,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在他看来,护士上门打针时,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其他异常情况,在单一护士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处理意外情况是一大问题;另外,针对换药工作,目前有专业的伤口护理师,还有一些情况在临床时需要医生来换药,因此是否超出了护士的执业范围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与医生的多点执业不同,因为医生的多点执业要立足于大的医院平台,并通过有关部门的授权和资质认证。”李晓明强调。

蔡江南认为,在热情支持“共享护士”发展的同时,也要慎重对待,要警惕护士执业证书造假或人证不符等情况的出现,这确实为监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他建议,医疗事故方面,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解决;平台方面也可出台制度,若发现护士执业范围超过制度允许范围,则给予严厉处罚。

面对质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共享护士”APP医护到家的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用户下单时平台会严格审核预约订单,排除风险较大的预约;对于所有服务项目,用户都必须提交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药品和病历证明,经系统和人工评估后仍可疑的信息,该用户将不能完成下单。提交的信息,由系统自动审核一部分,后台还有医生进行人工审核。

新闻推荐

招行不良率连续两季下降

招商银行日前公布的中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其总资产达到6199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3%,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392....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