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迎来IPO大年
2018年以来,香港市场IPO数量达到全球首位,约有110家新公司已成功上市,相较2017年上半年的68家公司,同比增加了49%。而同期,A股仅67家公司新上市(不包括新三板),港股IPO数量明显偏多。有市场人士预期,2018年,港交所将迎来IPO大年。
1
港交所的“锣”不够用?
今年上半年,登陆港交所的,包括新政策条件下的众多独角兽公司,包括平安好医生、美图、雷蛇、雅生活、易鑫集团、阅文集团、众安在线等。今年下半年,市场预计至少还有过百家创业公司将赶赴香港上市,堪称一场盛夏的狂欢。
进入下半年,港交所频频传出“锣”不够用的消息。上周,共计17家公司赴港上市,其中,小米集团于7月9日上市,九江银行7月10日上市,百度持股的齐屹科技7月12日上市,短视频直播平台映客7月12日上市,51信用卡7月13日上市等。本周(7月16~20日),港股还将会有12家公司赴港上市。
普华永道香港资本市场服务合伙人黄金钱预期,2018年,香港IPO市场全年集资总额将介乎2000亿~2500亿港元,有望重夺全球IPO市场第一位。
德勤最新公布的报告也显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市场IPO数量达到全球首位,有超过100家的公司完成IPO发行,相较2017年上半年的68家公司,同比增加了49%。同时德勤预计,今年下半年香港将迎来10家独角兽上市,其中融资在百亿港元以上的至少有5只。
2内地企业抓住窗口期
独角兽企业扎堆在港股、美股上市既受外部宏观环境影响,又有内部企业自身需求考量。
以太创服创始人周子敬对记者说,企业上市时间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在窗口期相对密集地上市。比如在上一波2014年左右的窗口期,以电商、社交为主的科技企业纷纷在海外上市,包括阿里巴巴、新浪微博、京东、聚美优品、陌陌等。
记者发现,对港股市场来说,特殊的窗口期还在于“同股不同权”政策的正式实施。今年4月30日,港交所“25年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生效,诸多细则对新经济企业释放利好。
总结这波上市企业的特点,不难看出,他们大多成立在2010年前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快速发展。其中美团、优信、映客等都以模式创新为主,在烧钱大战中跑出来。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说,受基金期限的影响,VC/PE机构在8年陪跑之后寻求退出也在情理之中。
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由于去杠杆、资管新规等因素,对人民币市场产生影响较大。对一些体量较大的独角兽公司来说,如果继续在一级市场继续募资,难度会很大。二级市场的资金体量比一级市场大得多,走向上市是不错的选择。除了募资,上市对公司塑造品牌、解决流动性、吸引人才等都有帮助。
3
破发或让一级市场进入调整期
港股、美股同时存在窗口,新经济企业该如何选择?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美股市场更重视业务属性,对初创企业的财务指标宽容度更高,港股市场对财务指标仍有一定要求。如果企业财务指标很好,业务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复杂,港股上市会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企业财务指标没那么好,但在美国又可以找到对标的公司,在美股上市会更好。
基石资本副总裁周伟纳从行业角度解释称,上市地的选择主要看行业的估值水平,香港市场对内地金融、新能源、消费品行业的接受程度较高,估值基本接近,甚至出现香港估值高于内地A股估值的案例。生物医疗公司目前在香港市场上市有鼓励政策,市场给予的估值水平也不错。美股市场对科技、电商、教育和互联网金融行业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相应估值水平也不错。另外需要考虑的就是上市地是否接近消费市场,上市后沟通成本等方面的因素。
但近期,美股、港股上市破发现象频繁产生。周伟纳表示,这与二级市场近期的下跌、中美贸易竞争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有关系。有些企业股价下跌后甚至导致一二级市场估值的倒挂,主要还是因为一级市场的估值泡沫比较严重。据《21世纪经济报道》
新闻推荐
行业资金流向方面,12个行业资金净流入,其中酿酒行业、医药制造、有色金属等行业资金净流入。49个行业资金净流出,其中软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