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灵活性明显增强
■央行对不同领域运用不同的货币工具,并通过各种工具的使用和搭配,把流动性导入实体经济
继6月24日降准后,6月27日,央行召开了2018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央行官网6月28日晚间发布的公告称,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对比可以发现,二季度公告对之前的政策表述有不少调整,虽然中性稳健的总基调不变,但货币政策灵活性明显增强,中性偏松的政策取向也更为明确。
对央行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最新定调,反映最敏感的是股市。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6月以来连续跌破3000点、2900点和2800点关口的A股市场终于迎来报复性反弹,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分别有逾2%和4%的涨幅。
近期,我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美联储加息引发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流出压力,多种因素交织,使得投资者对于流动性的预期都较为谨慎。
与去年四季度央行例会公布的会议内容相比,今年二季度例会在货币政策、去杠杆等诸多方面均有所调整。比如:流动性定调由“合理稳定”调整为“合理充裕”,货币供给总闸门由“管住”调整为“管好”,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由“保持合理增长”调整为“引导合理增长”,同时新增了“松紧适度”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提法。此外,对去杠杆的表述同样趋于温和,从“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调整为“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从这些表述变化中,市场能明显感受到货币政策由边际趋紧向边际偏松的转变。
此次央行调整流动性管理目标并不偶然。今年以来,伴随着金融严监管不断加码,主要金融数据持续下行,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近期数据显示,宏观经济总需求偏弱,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速均创多年新低,GDP增速下行压力增大。为实现货币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监管层在推进资管新规落地,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同时,还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宽松,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比如,推出了三次定向降准,一次支小再贷款定向降息等一系列维稳流动性的措施,直到此次果断调整流动性管理目标,将之前反复强调的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改为“合理充裕”,对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作出最新阐释。这一切说明,今年以来,央行一直在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的需要微调货币政策,中性偏松政策取向的趋于明确自在情理之中。
在货币政策中性稳健总基调不变的前提下,灵活性不断增强成为其最显著的变化。这一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央行的调控方向,即结构性的调整上。也就是说,央行对不同领域运用不同的货币工具,并通过各种工具的使用和搭配,把流动性导入实体经济。由于这些操作主要针对特定领域,目的在于通过差异化货币政策调整市场的流动性结构,实现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因此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而从灵活性来看,今后若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稳定有需要,只要有利于结构性去杠杆和支持新动能培育及保就业、促转型,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都可启用,甚至有新的工具被推出。
总体来看,由于贸易摩擦还在升温,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所以在稳健中性的基调下,今后对货币政策灵活地作出预调微调仍十分必要。比如,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只要有需要,下半年也还有下调的空间。另外,当下央行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虽有所增加,但当汇率市场波动和资本外流压力进一步加大时,也不排除未来央行会适当加息。总之,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货币政策的把握上,坚守稳健中性的定力很重要,适时适度地做好预调微调也同样重要。
新闻推荐
美国违规发起经济史上最大贸易战 中国反制措施昨天中午已正式实施 反制响亮
根据海关总署关税征管有关负责人的表态,中国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已于北京时间6日12:01开始正式实施。海关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