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国内财经> 正文

携新书参加南国书香节,分享1700多封家书背后的故事敬一丹:我也害怕遗忘

南方都市报 2018-08-14 08:04

敬一丹携新书《那年那信》参加南国书香节。

Face

“名嘴”敬一丹

195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1988年加入中央电视台,曾任《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主持人。

互动

你知道什么是补丁吗?

在这次读者见面会上,她就时不时地问现场年轻读者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词。“你知道什么是票证吗?”“你知道什么是书荒吗?”

在讲述自己有一次给弟弟缝衣服,打补丁的时候,她又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补丁吗?”她说,曾经有一次,一个年轻小伙回答他,补丁就是一个电脑上的操作手段……全场笑声一片。

这已经是敬一丹连续第三年来南国书香节,每年她来都是匆匆而至,到了就直奔书海、直奔读者,甚至连书展所在的城市都来不及走进。她却说,这种感觉“真好”。“我特别喜欢跟阅读相关的场合,一个城市,一个地方,一旦有了书,就感觉有了一种光。”

连续来了三年,每年都给南国书香节的读者们带来一本新书,这就是奔着“光”前行的敬一丹所带来的力量。

Q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A我也害怕自己有一天要忘了

敬一丹这三年出的三本书其实有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怀旧”。2015年,她以一本《我遇到你》,回望了她的职业生涯;2016年,又以一本《我末代工农兵学员》,回望了自己的青春时光;而今年这本《那年那信》回望的是她的少年、她的家庭。

为什么要回望?“因为有一天,我92岁的老父亲突然问我说,你是谁?我才发现,原来遗忘是这么可怕的一件事情。这还是我原来那个头脑敏捷的父亲吗?是那个80岁的时候,还在给我妈写情诗的父亲吗?”敬一丹动情地说,自己的名字还是父亲起的,可最终,他却看着自己的女儿,忘记了她叫什么名字。“我害怕有一天,我也会忘了。”

当然,还有比这种自然遗忘更可怕的遗忘:选择性遗忘,甚至是主动遗忘。敬一丹说,“我不想忘!”她不仅仅是希望她的长辈不要忘却,她的同龄人不要忘却,更希望自己写下的这些小故事,能影响到更多“80、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读者,“我希望通过我写的这些小故事,让他们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只有当他们明白我们曾经走过什么,才能真的看清楚自己脚下通往未来的路。”

在这本书的封面大图,画着一个大邮筒和一个女孩,“那个女孩就是我,这个邮筒就在我的家乡……”这本书里写的不仅是敬一丹一个人的记忆,而是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有的痛感记忆,像这样的记忆,敬一丹不想忘。

Q怎么写的这本书?

A以信中信,讲述家庭故事

趁自己还记得住,敬一丹决心要把记得的都写下来。“我觉得我是这个家里的女儿,那么这个家里的故事,我应该记下来。我也要告诉我的女儿,这个家的上下几代人,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职责,也是传承。”

在这本新书中,她选择了“信中信”的方式,以自己的信引出另外的家书,为读者讲述伴随自己成长的家庭故事。

“我妈有留存的习惯。父母留下了1700多封家信,时间跨度是68年,记录着我们家五代人的故事。”曾经的她并不觉得那些堆放在床底,泛黄的书信有多少价值,而今,当她自己也开始怀旧,再读书信时感慨万千:“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细胞和颗粒,这个社会的图景不就是由一家一户这样的小颗粒组成的吗?”

书中有一封信,是她的弟弟写给父母的,写信的时间正是千家万户办年货的时候,弟弟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过年一家给半斤大鱼、半斤小鱼、半斤粉条,半斤花生……单位都是“半”。

敬一丹说,自己看到这封信时百感交集。“我们今天十一二岁的小孩,有给家里办年货的吗?为什么要我弟弟去办?因为父母都不在家,这在当年不是个例,很多人家都是这个情况。”信中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可把十一二岁的孩子去办这事时的小心翼翼,那种不安,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事我当姐姐看来,可能这种感觉,那经济学家呢?搞教育的人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个简单的家信。”

“对于年轻人而言,我希望通过这种回望的形式,一起来看来路。你们的路比我们更长。有了参照,有了脚印,你们走更长的路,才会看得更清楚。”

Q现代人不写信怎么办?

A把手写信当做一种仪式感的事

现代社会的步伐越来越快,敬一丹也并不执着于书信这一种形式。

“当一种行为慢慢逝去的时候,你会更加觉得它可贵,但也并不是说,我们今天每个人都要拿起笔纸才能记录。”

在这本书的最后,敬一丹就写了自己母亲变成一名“微信控”的故事。“我母亲特别珍惜这些传统的信件,家里所有的信都是因为她才得以完整保存的。可她现在是个彻彻底底的微信控。”敬一丹非常生动地形容道:“这么一位88岁的老人,每天早上都是她在微信群里把我们唤醒。她早起要发一条新闻早知道,然后开始关心这个,关心那个。”敬一丹也承认,微信对一个家庭而言,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手写信所不可能达到的凝聚效果。

可即便是这样,敬一丹还是更怀念手写信那种不可言喻的仪式感。在这本书里,出版社让她给读者写了一封手写信。“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于是,我翻箱倒柜地找横格纸、原稿纸,一张张地试,哪张是我当年写信的那个感觉。然后,再来试笔,哪支笔是写得最好看的。最后,还有点犹豫,自己的字是不是不太好看……”真的提笔写信那天,敬一丹特地挑了个一个人在家的日子,心特别静,然后提笔案前……

“我很感谢出版社的这个建议,有了这个仪式感之后,我觉得离读者更近了,通过这么一封手写信,我也希望传达出一些温度。”她甚至建议读者,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孩子的18岁成人礼、结婚纪念日,都不妨手写一封信,那一定和打印出来,或者微信看到的祝福,感觉是不一样的。

采写:南都记者尹来实习生董晓妍

摄影:南都记者谭庆驹

新闻推荐

倒下的大象

◆岑嵘(媒体人杭州)·经济自由人纳米比亚境内卡拉哈里沙漠的边缘有一处名为“奈伊奈伊”的野生动物管理区,这个管理区目前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