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国内财经> 正文

李礼辉:数学算法充当中介、法律、执法等社会性功能 必须具备可靠性、安全性和公平性

财经网 2018-08-12 19:39

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

“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数亿人参与的公有链、技术上的缺陷和漏洞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系统性风险。假如由数学算法充当中介、法律、执法等等社会性功能,那数学算法就必须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公平性。”8月12日,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在由厚益控股和《财经》杂志联合主办主题为“共享全球智慧 引领未来科技”的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如此表示。

李礼辉表示,技术创新能够成功,得到实际应用和推广必须满足四个要素:1.效率更高。 2.成本更低。 3.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4.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据此标准,区块链技术研发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径。第一种路径是所谓的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一批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正在研发基于联盟链架构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这种架构主要特点是采用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多中心有中介。

第二种路径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的架构。创业者试图打造规模化的公有链的平台,形成点对点、去中心的分布式的商业模式。

对于这样一些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李礼辉认为挑战来自于制度与技术两个方面。1.制度方面,线上自组织、规模化的可行性。2.技术的挑战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可靠性。 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数亿人参与的公有链、技术上的缺陷和漏洞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系统性风险。

李礼辉表示,进一两年来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取得局部突破。 一是建立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在金融场景中能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可以做到协同治理、共享信息、归并校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二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

此外,区块链技术规模化的商业应用还需要突破一系列的技术瓶颈。一是隐私保护技术。 二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三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四是密钥技术。五是区块链架构,如何满足金融系统可用性与业务持续性的要求,并使信等机制、数据保存方式等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接受与认可。

以下是发言实录:

李礼辉:各位嘉宾,感谢大家给我这么个机会。新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迅猛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的商业模式。

在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中,人们争议最多、疑问最大的还是区块链。尽管区块链的技术面世已经十年,人们对这项技术创新的认识和看法依然大相径庭。我认为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够成功,都能够得到实际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必须满足四个要素:

1.效率更高。

2.成本更低。

3.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

4.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用这样一些尺度来衡量区块链,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研发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技术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所谓的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我们看到一批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正在研发基于联盟链架构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这种架构主要特点是采用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多中心有中介。由于市场规模和资本投入的优势,我们国家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实验的应用理论目前涉及金融、物流、慈善公益、金融服务等等。

在区块链金融方面的应用场景包括资金清算、资产托管、资产登记、保险服务等等。进一两年来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取得局部突破。

一是建立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在金融场景中能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可以做到协同治理、共享信息、归并校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比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托管系统,微众银行的联合贷款管理以及对账系统,平安金融一账通,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等等。

二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比如中超卧虎(音)区块链登记开放平台,蚂蚁区块链等可信数据存证平台等等。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规模化的商业应用还需要突破一系列的技术瓶颈。

——一是隐私保护技术。金融业务重视隐私保护,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零知识证明、红态加密等密码学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实性监督机制,如何保证上面检索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再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类资产溯源时真正能够形成闭环,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机。

——三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如何避免智能合约的技术漏洞,同时实现可控的业务逻辑修正和合约升级。

——四是密钥技术。密钥安全是区块链可信的基石,在需要维信的技术结构中,如何有效防治私钥被窃取或者被恶意删除,并且能够对私钥丢失、被盗予以补救。

——五是区块链架构,如何满足金融系统可用性与业务持续性的要求,并使信等机制、数据保存方式等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接受与认可。

由于这样一些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仍然不具备相对传统金融IT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数据处理能力有限,未能满足高品质、大规模的应用需求。

——二是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技术集成的程度不够高,升级维护还不是那么灵活。

——三是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的成本比较高,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周期比较长。

—— 四是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建设和法规建设有待实践中完善,目前尚无未形成统一标准和完善,有效性未能得到法律保护。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仍然不够明确,监管难度比较大。这是一种。

第二种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的架构。

我们看到还有一批技术专家、创业者正在研发基于公有链架构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同的路径、不同方向。这样一些创业者他们试图打造规模化的公有链的平台,形成点对点、去中心的分布式的商业模式。也有人预测,所谓的DAPP,就是分布式应用是不太需要太高的交易速度的,但足以形成集群效应。假如一个公有链上有1亿个DAPP,每一个DAPP能够创造10万美元的价值,那这个公有链就有10亿美元的价值。

有人描述,这种未来模式了颠覆性的变化,我归纳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1.所有的商业中介、信任中介都将被数学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组织、不再需要中介成本,所以商业的可扩展性变得无穷大。

2.数字世界的治理机制只是数学算法,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执法者。

3.数字世界需要数字化的记账方式、数字账户、数字货币,公有链上分布式的应用以虚拟货币或者通证发行作为激励机制,以此来驱动链上的经济活动。

这些专家们还认为能在公有链上生存的只是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业态,任何不适合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这样一类模式只是传统商业,原则两者不会相互取代,而是各自精彩。

对于这样一些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我认为挑战来自于制度与技术两个方面。

1.制度方面,线上自组织、规模化的可行性。自组织的经济形态一直存在,好多诺奖的获得者也以研究自组织的经济形态而得奖。但这种一般局限于小范围,公有链上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规模化的自组织的经济业态,这样的话自组织经济的制度性的问题,包括经济组体与责任主体论证。虚拟货币或通证发行机制和法律地位、市场行为的监督以及市场秩序的维护等

社会功能的实现通常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执法者,在规模化的线上自组织经济业态中能否实现?又如何实现?

数学算法在这里能否成功替代中心?替代中介?替代法律,替代执法者?算力的优势会不会构成垄断、妨碍公平?地下的灰黑色交易能否得到有效管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解决的大的课题。

2.技术的挑战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可靠性。

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数亿人参与的公有链、技术上的缺陷和漏洞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系统性风险。

假如由数学算法充当中介、法律、执法等等社会性功能,那数学算法就必须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公平性。

另外在分布式架构所面临的技术平静在公有链上也同样存在,包括隐私保护技术的有效性,真实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智能合约技术的可靠性,以及密钥技术的可靠性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说区块链打开了通向未来一扇大门,但是通向未来的路还是云遮雾碍、山高水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突破,提示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可能性,不过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大范围高效率、高可靠应用,我觉得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这里我只是提出这些问题,我现在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我想在座的各位专家一定比我更有智慧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重点是怎么样进一步突破区块链底层技术和应用技术和关键,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化的建设和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怎么样加快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显然是我们面对的挑战也应该是我们面临的机遇,我们需要跨越障碍的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我们需要金融业者、科技业者的创新和实践,也需要监管机构、执法机构的支持和规范。

谢谢各位。

新闻推荐

央行操作5020亿元MLF

经济日报北京7月23日讯记者李华林报道:7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502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对冲当日1700亿元逆回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