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买地方债被动变主动 风险权重下调仍有难度
本报记者辛继召
一向颇为尴尬的地方政府债,近期迎来了银行的主动配置。
一是,媒体报道监管正在酝酿将地方债风险权重从20%调降至0,不过该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二是,财政部要求地方债较相同期限国债前五日均值至少上浮40个基点(BP)。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资管和投行人士表示,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债的购买主体,占比在80%左右。上述政策使得银行主动配置地方政府债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加之近期包括城投债在内的信用债利率下行较快,综合来看,配置地方债的性价比已超过部分信用债。
近日,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率已在国债利率上上浮40BP,这激起了金融机构踊跃配置。“以前,浙江、广东等的地方债都是贴着国债利率发行。”一位固收人士说。
8月21日,“2018年浙江省政府一般债券(二期)”、“2018年浙江省政府一般债券(三期)”发行结束,债券期限分别为3年、5年,发行规模分别为47.07亿元、61.21亿元,发行前五日同期限国债利率均值分别为3.23%、3.36%,发行结果利率分别为3.63%、3.76%,均为国债利率之上加40BP。
有当地银行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述三年期债券中标倍数达6.65倍,创近期历史记录。5年期债券中标倍数也达5.95倍。
一位城商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各地发行地方政府债,成本考量是重要方面。政府希望价格越低越好,甚至与同期国债利率一样,但地方债风险权重跟国债却不一样。所以,以往地方债的发行是“逼着”商业银行买,以进行债务置换,这一发行模式不够市场化。银行是地方债的投资主力,若要大量发行地方债,必须提高机构投资的积极性。
银行主动配置地方债
银行主动配置地方债的积极性在提高。
一位城商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银行体系中,资管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券配置的比例非常少,自营资金配置相对多一些,但是在总体盘子的占比也不高。随着地方债激励政策的出台,银行配置地方政府债券的积极性会提高。
“各家城商行此前都有大量的地方政府贷款,现在被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出来。当地方政府债券风险权重降下来之后,还会较国债有较高的利差,优势显现。”前述城商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投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风险权重为0,投资地方政府债的风险权重为20%,银行投资信用债、非标准债权的风险资本占用均为100%。
一位江苏中小银行投行人士表示,近期银行配置地方政府债券的热情比较高。该银行有300亿的自营盘,最近两周就买了15亿的地方政府债券。究其原因,一是最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城投债收益率下降比较快。二是地方政府债券有免税、资本占用比较低的优势。
“目前还是按照20%来计算。我们行上个月开会,如果按0计算下来,配置地方政府债券的性价比反而比较高了。”前述江苏中小银行投行人士表示。
“之前一般是政府强制银行买债,政府对大行的影响力还是很强,以后银行主动购买地方政府债的会很多。”一位浙江地方银行投行部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当前银行处于“资产荒”,钱没地方去。此前,当地的地方债利率大多高出同期限国债利率不多。目前,地方债比同期限国债前五日均值上浮40BP后,银行配置地方债的积极性明显上升。
一位浙江当地银行业人士表示,大部分小银行还是比较规避信用债的投资,也没有动力拿信用债放杠杆,所以地方债也是可投资的重要渠道。
政策落地难度大
中金固收认为,若地方债风险权重调降至0,将能够释放大量银行资本金,解决目前银行信用扩张的核心制约问题。
由于各家银行并未披露所持有的地方债规模,无法计算每家银行的地方债风险敞口。
不过,国信证券今年7月估算,2017年末,整个银行体系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敞口大约在28万亿元左右。银行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投资途径包括贷款和表内外非标投资,其中前者估计为17.2万亿元,后者估计为10.5万亿元。
根据中债登数据,银行持仓地方债存量大约为15.8万亿元,以20%风险权重计算,银行需计入3万亿风险权重,占用约3000亿元的资本金。3万亿风险权重若释放,相当于增加3万亿100%风险权重的信贷资金,相当于全年信贷量的1/5。由于地方债收益率比国债至少高40BP,也会挤出投资者对国债的需求,尤其是今年国债的投资需求原本就不强,新增需求主要来自境外机构。
不过,中金固收认为,地方债风险权重下调只是市场机构建议,正式实施难度较大。一方面,风险权重调整与巴塞尔协议III背离,美国市政债风险权重同样为20%。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偿债资金并不是公共财政收入,风险权重设定为0的法理基础薄弱。
“我们还没收到调整地方债风险权重的通知。”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其实从根本来说,促使银行主动配置地方债的原因,是近期包括城投在内的信用债利率下降太快。”(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
新闻推荐
(原标题:财政部解读财政政策如何更积极: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21世纪经济报道本报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