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启“逆周期因子”稳预期 人民币“破7”概率降低
本报记者黄斌北京报道
上周五(8月24日)19时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重启“逆周期因子”,并预计未来会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受此影响,当日在岸人民币CNY兑美元16:30收盘价报6.8789,23:30夜盘收报6.8050,猛涨700多基点;离岸人民币CNH亦在夜盘上涨了约700基点。
周一(8月27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升202个基点,报6.8508。当日,开盘后人民币兑美元价格短暂跳升至6.8779,随后快速升至6.80-6.82的区间浮动,夜盘亦未见大幅波动。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价格,则全天在6.7843-6.8152之间浮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数位市场人士均表示,由于8月初央行已再次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考虑6-7月人民币汇率贬值速度较快,央行重启“逆周期因子”之举并不意外,而其目的则指向一个:稳定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
“人民币兑美元价格,7是一个很关键的心理点位,如果跨越了那个点位,到时候要拉回来的难度可能就会迅速升高。”8月27日,某中资大行香港分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央行此番举动后,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的概率大大降低。
对于后市,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27日发表观点称,“逆周期因子”重启短线内推动美元兑人民币快速下行后进入盘整行情,但美元指数并未趋势性下行前,人民币相对美元持续升值的可能性不大。
重启“逆周期因子”稳预期
对于重启逆周期因子的原因,央行解释称,近期受美元指数走强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行为;引入逆周期因子可有效缓解市场的顺周期行为,稳定市场预期;预计未来逆周期因子会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实际上,自2017年5月诞生以来,这个所谓的中间价“逆周期因子”一直就披着一层神秘面纱,鲜有人知道背后的运行机制。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黑匣子里是什么,但不影响它起作用。”前述中资行香港分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7年央行已使用过这一工具,彼时成功扭转了市场预期。
2017年初,美元指数趋势下行,非美货币汇率纷纷随之走强;2017年1-5月,欧元、日元、英镑和澳元对美元汇率分别升值6.91%、5.58%、4.46%和3.08%。相比之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仅升值1.07%,升值幅度明显弱于其他非美货币,并导致人民币篮子汇率由2017年初的95.3持续下滑至5月的92.4。
2017年5月26日,央行首次启动中间价逆周期因子,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持续趋势走强,人民币篮子汇率也随即触底并强势反弹;至2018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2017年5月的6.88升值至6.44后,央行宣布暂停逆周期因子;之后数月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升至6.2-6.3之间。
但今年7月以来,局面开始再度发生剧烈变化,成为“逆周期因子”重启的大背景。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指出,2018年7月和8月,我国汇率变化较大,6月美元兑人民币月度均值为6.47,7月则涨至6.72,月度增加3.87%,8月涨至6.86,月度增加2.08%,“汇率波动之大是我国自从开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从未经历过的。”
“破7”预期减弱
此次逆回购重启,能否复制上一轮较大幅度的升值?
鲁政委认为,美元指数并未趋势性下行之前,人民币相对美元难以出现持续的升值行情。
其理由是:一方面,市场对美联储年内四次加息的预期仍有不足,在美欧基本面分化并未扭转之前,倘若未来预期抬升,仍可能对美元指数形成助力,但或难以突破前高;另一方面,美方对中方2000亿美元商品征税大概率将落地,贸易摩擦的风险依旧徘徊不去。
鲁政委指出,本轮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与2015年和2016年不同,结售汇力量相对均衡,基本面压力相对可控。需警惕未来特朗普继续干预美元、贸易战或是“通俄门”发生变化后,当美元指数趋势下行时,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风险。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认为,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7都是尚未跨过的关口,因此在前期人民币汇率的快速贬值之后,后期“稳汇率”的重要性加大。
包括前述中资行香港分行人士在内的市场人士亦均表示,“7”是市场重要的心理关口。
“前段时间我们还讨论人民币会不会"破7",但目前来看,年内人民币"破7"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了。”前述中资行香港分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接下来人民币走势主要看美元走势及中美贸易摩擦的演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奇北京报道日前,央行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是央行与市场沟通的方式之一,也是观察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