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和他发动的“货币战争”
提起牛顿,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会是他提出的“万有引力”以及牛顿三定律,或许还有人能想到他与莱布尼茨共同发明的微积分。不过,这位科学大牛的后半生都在从事一件跟科学没多少关系的事情——英国皇家造币厂总监。事实上,这位大牛在这个位置上仍不安分,他操纵了一场少有人注意却影响深远的“货币战争”。
1696年9月23日,牛顿离开剑桥圣三一学院,搬到伦敦去当皇家造币厂总监。而这位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人,在离开这块曾助他取得无数成果的科学“福地”时,走得既寒酸又狼狈。
在一般人想来,作为学术巨星,牛顿功成名就之后应该被剑桥大学当宝供着。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这位学术天才在情商方面极低,几乎跟任何同事都处不好关系,在取得学术成功后,又多了恃才傲物的臭毛病,越发惹得同事们讨厌。而学术圈里整人的方式你懂的,在当上首席教授后,牛顿在学校里的仕途也走到了头,数次参选学院院长都没选上。首席教授虽然名头好听,但薪酬却很低,仅能糊口,而同辈的科学家都纷纷获得教会和皇室的赏识,或出任政府要员,或享受国家颁发的终身荣誉,名利双收。只有牛顿在辉煌之后原地踏步近十年,终日蜗居在日渐残破的公寓中,再没获得任何晋升机会,
幸运的是,牛顿有个很钦佩他才学的学生,叫蒙塔古。1694年,这位蒙塔古当上了英国财政大臣,手握重权又为老师的际遇深感不平的他,上任后立刻写信给牛顿,推荐他转任皇家造币厂总监,并许诺这份差事收入既丰厚,又“没有太多的事务需要处理”。收信后的牛顿权衡许久,最终还是一咬牙一跺脚,离开了他曾经挚爱的大学。
相比寒酸的大学教授,皇家造币厂总监确实是个肥缺,当时的规矩是造币厂每印一枚钱币,总监就能从中收取一定“提成”。牛顿的收入在转行后暴增到每年1500英镑左右,而同时代修一座格林尼治天文台一共也就花了500英镑,牛顿之有钱可见一斑。
不过,转行后的牛顿并没有如其学生所要求的那般“躺着数钱”。在他上任的同一年,英国发生了一轮货币挤兑风潮,人们纷纷抛售自己手上的银币换取黄金。对于这次风潮,包括他那位学生蒙塔古在内的多数英国高官、学者们都认为这是旧银币发行日久、折损贬值造成的,是周期性、无可避免的,搞一轮货币重铸就可以解决问题。但牛顿却不这么看,他以物理学家的严谨精神进行思考,认为银币出现周期性挤兑的背后一定有某种原理在进行推动,就像苹果会落地背后有万有引力在推动一样。
在细加调研后,牛顿于1713年递交了自己亲笔撰写的调查报告,他从银币挤兑入手,详细阐明白银因受产量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已不再适合作为流动货币的原因。书中不仅引证中国、日本等银本位国家在历次白银紧缺风潮中蒙受的损失,还动用数学工具对其中的机制进行了计算论证。最终,牛顿的结论是英国应该果断放弃银本位,转而采用金本位。
抛弃银本位,改用金本位,这在当时的英国可是个各派学者争吵数十年的大难题,但牛顿此文一出,经济学者们居然顿时都没声了。因为在牛顿之前,经济学者们扯的大都是诸如“白银作为货币,犹如天赋人权”这种无法证明又无法证伪的意识形态论证,人家牛顿一上来就搞了套数学模型,这谁能玩得过他?
1717年,议会通过决议,将英国的黄金价格定为每盎司黄金折合3英镑17先令10便士,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决策,从此,英国确立了金本位制度,之前被认为“周期性”的银币挤兑风潮再没有发生。牛顿在皇家造币厂的“发挥余热”,为英国经济日后的繁荣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而他后半生的事迹也证明了,真正的牛人,无论遭遇何种挫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留下属于自己的那一笔。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9日电(记者刘天)巴基斯坦财政部长阿萨德·奥马尔8日在当地媒体发布的一份视频声明中说,巴总理伊姆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