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国际财经> 正文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中国杂交小麦飘香巴基斯坦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9-03 06:55

杂交水稻的问世解决了中国粮食短缺难题,其国际化推广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今,同杂交水稻一样,中国的杂交小麦也开始走出国门,在国外生根发芽。

位于中亚的巴基斯坦与中国是传统友好邻邦,也同为小麦种植大国,其国内小麦种植面积约为1.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小麦种子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大。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中国与巴基斯坦两国农业合作在良性发展中不断深化,尤其是中国的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已经开展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并受到当地各方的高度认可。这不仅是中国杂交小麦走向世界迈出了第一步,也成为中国现代农业高技术成果“走出去”的又一精品和名片。

中国杂交小麦走出国门

根据巴基斯坦财政部发布的2016~2017财年经济调查报告显示,农业贡献了巴基斯坦近1/5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超过4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可谓巴基斯坦的生命线。

然而,多年来,巴基斯坦却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在巴基斯坦约80%~90%人口都是以小麦为主食,但小麦产量却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单产水平不足每亩200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实现小麦的稳产增产一直困扰着巴基斯坦农业科技人员。

作为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杂种优势的主要粮食作物,提高小麦产量的首要途径是种植杂交小麦,引进国外先进小麦育种技术,对于保证巴基斯坦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中巴政府将杂交小麦列为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范畴。

2011年,中化集团下属的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加快杂交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实现杂交小麦产业化。

随后,他们与巴基斯坦最大的农业公司佳德农业公司及当地的白沙瓦农业大学合作,在巴开展二系杂交小麦合作试验示范工作。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期间,中种杂交小麦公司与巴基斯坦佳德农业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商业合作协议,率先在巴进行市场开发,巴基斯坦也成为中国杂交小麦走出国门进入的第一个国际市场。

较当地品种平均增产24.4%

然而,一项新的技术走出国门并在当地落地生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种杂交小麦公司不断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赴巴基斯坦,通过“手把手教、点对点学”的方式开展技术合作,产品推广上则采用“带着企业干、种给农民看”的方式,让当地企业和农民尽快接受杂交小麦这一新兴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中方累计派遣赴巴基斯坦开展杂交小麦技术合作和产业推广人员达到近150人次,累计走访城市超过20个,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万公里。

经过前期120余份杂交组合、230多个种植点的试验示范, 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表现突出,较巴基斯坦当地品种平均增产24.4%。2017~2018年度试验数据则更为可喜,北方麦区增产幅度达到50.1%;而佳德农业公司提供的中部麦区数据则表明,杂交小麦组合增产比例达到70%,增产幅度达到45%以上,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开发条件。

让中国原创优势技术加速走向国际

长期负责中巴杂交小麦项目的中种杂交小麦公司科研部经理张胜全博士说:“通过这些年的科技合作,巴基斯坦农业科技界对中国小麦技术和产品已经高度认可,并且将杂交小麦视为未来巴基斯坦小麦生产水平提升的重大战略选择。”

事实上,中化集团在巴基斯坦的小麦良种推广实践并非个例。2015年以来,中化集团在孟加拉国开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和市场开发。2016年10月,中孟两国政府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表示将以农业等领域为重点打造中孟大项目合作新布局。启动建设了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孟加拉作物适应性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在杂交水稻上的技术优势,研制适合当地种植条件和消费习惯的水稻品种,帮助孟加拉国解决目前农业发展遇到的挑战。

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副总裁、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维波表示,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小麦作为最主要口粮的特点,中化集团未来将按照杂交小麦全产业链布局进行技术创新,聚集国内小麦研发优势资源,培育一批适合中亚、南亚丝路国家应用的高产、优质、抗逆小麦新品种;同时,以加快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率先实现产业化为突破口,在南亚、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北美地区建立杂交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示范基地,让中国原创优势技术加速走向国际,同步打造杂交小麦科技合作“命运共同体”和产业开发“责任共同体”。

新闻推荐

百余融资项目 印度酒店品牌拔头筹(2) 整体规模并不乐观,酒店管理公司成热点

以OYO为代表的酒店板块是今年的一大融资热点,以酒店管理公司极具代表性。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王远征(上接A特07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