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都是美国维护自身霸权的借口
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立场,全面反驳了美方在贸易摩擦期间一些颠倒黑白的谬论,有利于向外界澄清事实。
2017年新一届美国政府上任以来,对其主要贸易伙伴发动全面贸易战。其中,对中国输美产品大规模加征关税,其根本出发点是“美国优先”,即以美国利益为上,为此不惜抛弃美国主导制定的一系列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国际规则,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
但“美国优先”并不能成为贸易摩擦的借口,因此,追求所谓“公平贸易”成为一个替换的概念,美国所谓的公平贸易,就是指以前的“自由贸易”伤害美国自身利益,“美国吃亏论”,所以,美国现在要公平,一切推倒重来。正是在这种强词夺理的怪论之下,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日、美欧等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都要重新谈判,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以在美中贸易中出现巨大逆差为由,要求与中国进行公平贸易。比如要求“对等”开放,即各国在每个具体产品的关税水平和每个具体行业的市场准入上都与美国完全一致,寻求绝对对等。《白皮书》指出,在美国政府看来,美国与其他国家市场开放“不对等”使美国处于不公平的贸易地位,并导致双边贸易不平衡。事实上,这种对等概念,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互惠互利原则并不一致。
世界贸易组织所提倡的互惠互利原则,考虑了各国发展阶段的差别。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发展中成员享有差别和更优惠待遇。这种制度安排是在尊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权的基础上,积极吸纳新的发展中成员加入,以扩大成员数量、增强多边体制的包容性,也体现了以当期优惠换取后期开放的互惠原则。或许特朗普总统意识到其绝对对等的要求不符合规则,近日他在演讲中表示,“美国也是发展中国家”,暗示美国不会承担发达国家的义务。
中美贸易的确存在不对等的现象,即美国长期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导致其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无法进入中国,变相扩大了其在双边贸易中的逆差规模,这是美国自身创造的“不公平”。据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17年4月的报告分析,美国若将对华出口管制放松至对巴西的水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可缩减24%;如果放松至对法国的水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可缩减35%。
在投资领域,美国更是光明正大的搞“不对等”。中国一直推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支持相互开放市场,但美国却不肯接受,要求保留进行安全审查的权力。但是,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的依据模糊不清,大都是“说你有问题就有问题”,这是一个政治过程,而非法律程序。中国企业是美国滥用国家安全审查的主要受害者之一。2013-2015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共审查39个经济体的387起交易,被审查的中国企业投资交易共74起,占19%,连续三年位居被审查数量国别榜首。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推动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全球化,并主导建立了一系列的规则、机制与组织,现在又突然以“公平贸易”为诉求,推翻“自由贸易”的大旗,是因为十年前次贷危机后,美国发现自己经济过度脱实向虚,同时,中国经济则在快速追赶,因此,在焦虑中想要实现“再工业化”。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是通过美元机制和贸易规则控制全球经济,让发展中国家为其提供廉价商品,同时通过庞大的债券市场回收这些贸易美元,从贸易和金融两方面双重占便宜,维护其经济霸权。
在这个循环中,美国最警惕的是其他国家利用贸易美元顺差进行“自主扩张”:一是利用贸易顺差盈余收购美国资产,尤其是科技等领域的企业,这些都是维持经济霸权的产业资本;其二,不允许利用美元进行全球战略投资,这会威胁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利益。
也就是说,别的国家可以赚美元,但是必须回流到美国为美国使用,而不能利用来实施大规模的自主战略。所以,美国对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与并购进行严格限制,并试图阻止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减少中国贸易顺差,降低中国对外投资的能力。所以,不管是“自由贸易”,还是“公平贸易”,都是维护美国自身霸权的借口,本质上都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霸权逻辑。
新闻推荐
9月14日,财政部官网的消息,银保监会首次对部分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行为的查处情况进行了通报,其中包括8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