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热议“娘炮”将给韩国文化产业致命一刀
特约撰稿人 平川
最近舆论关于“娘炮”的热议,可能会给韩国文化产业致命一刀:重回中国的大门永久性的关上了。
“娘炮”热议源于央视在“开学第一课”中用了大量扮相阴柔的“小鲜肉”来鼓励中小学生们努力学习,引起了诸多家长的不满 —— 鉴于央视体现国家意志、且具有强烈导向性,用阴柔气质的偶像去鼓励学生,存在诸多不妥:任用偶像而非学者,任用阴柔小鲜肉而非阳刚男子汉,可能会将学生引向歧途。
但反对者认为,审美应该多元化,“娘炮”暗含着对女性的歧视;甚至有文章引用历史进行论证,称“男子中性化”是国家兴盛富强的客观体现。
这场争论影响之大,让新华社也加入论战,“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之后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文章认为“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事实上,影视圈之前也批评过这些扮相阴柔的小鲜肉。汪海林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类似的看法:
影视圈最红的男演员是不男不女的人,威胁国家审美安全。欧美强力国家的男演员,甚至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多元审美可以,他们可以存在、也可以有自己的空间,但不能鼓励年轻人往这个方向走!
小鲜肉之风和阴柔之美风起,如果追根溯源,“韩流入侵”是重要源头。而“韩流”则发端于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由于遭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韩国政府提出“文化立国”进行产业升级并试图摆脱危机。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韩国在各个层面都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精心构造着支撑“韩流”在全球范围大肆流行的坚硬的“举国体制”。
金大中上任之后,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2001年8月,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支援中心基础上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卢武铉执政时期,韩国坚持系统化援助的原则,对文化产业大肆补贴。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更是提出了2000亿韩元200个项目的计划,采用政府公共基金投资、100%使用国家预算或者民间共同投资的方式,对文化产业加以扶持。
与此同时,韩国也在国内不断暗中抵制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影视剧作品,以及来自日本的文化产品,以此来保护当时还是非常孱弱的本土文化产业。
在举国体制以及贸易保护的双重政策之下,韩国文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凶猛的外向出口,入侵中国和日本 —— 对这两国的出口占到韩国文化产业产值的五成以上。
韩流副产品 —— 男性阴柔化审美,实际上是商业化社会中为了迎合消费主流群体 —— 女性,以及韩国病态审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换句话说,小鲜肉等审美形象的塑造,是女性用户理想中男性的投射。
这种投射本身没有问题,但鉴于文化产业不仅是产业本身,还涉及到文化审美和国家气质等深层结构。所以这种入侵正如汪海林所言,威胁到了国家的审美安全,而且对青少年造成了糟糕的导向。
所以,你也就可以理解关于“娘炮”,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争论。一方是对国家导向和青少年未来的忧虑,其对立方则以都市女性群体为主,她们是实际上是在争夺属于自己的审美话语权,并把这种话语权和性别平权联系起来看待。
而女性群体作为消费社会中的主力军,作为各种商家的讨好对象,所以很多以读者群和阅读数量吃饭的意见领袖也会站在她们的立场上进行声援。
鉴于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对“娘炮”的批判,本次争论实际已经有了结果。
反映到国内影视行业,“流量+小鲜肉”模式也在式微 —— 颜值总会看腻,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演员身上,挤占了对剧本、制作等投入,必将会影响影视剧的整体质量。这条路无法长久,也必将会遭到观众的摒弃。
鉴于国家意志的深入,以及国内“流量+小鲜肉”模式的式微:之前被封印的韩流,想再重新回到中国,几乎是天方夜谭了;这对韩国出口导向的文化产业来说,不啻于致命一刀。
新闻推荐
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室主任、研究员)7月中旬,特朗普在出访欧洲之际告诉媒体,就贸易问题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