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货币政策求稳,以改革创新求进
“十一”假期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本月15日起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年内第四次降准。此举可一定程度支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缓解信用压力,还有助于改善经济和金融市场预期,但并不是货币政策的方向性改变。
此次降准有两个具体的目标,其一,通过降准释放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MLF,这部分MLF当日不再续做。除去此部分,降准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其二,对冲本月中下旬的税期。就此,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认为,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基本稳定,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也不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贬值压力。
长期以来,货币政策在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即通过控制货币总闸门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也因此,现在很多人希望利用货币政策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说刺激经济增长、支持股市和房价上涨、保汇率,等等。但是,中国现在已经不可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强行采取“透支性的货币政策”。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面临多重压力,包括汇率压力,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去杠杆压力。这些问题之间相互冲突和矛盾,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因此,货币政策无法解决这些相互之间存在冲突的问题,应对这些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同时推进一系列改革。
首先,美联储持续加息,不断缩小中美利差,在9月份加息之后,美联储的前瞻指引是12月份还将加息一次,明年加息2-3次。但是,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决定了中国不会紧跟美联储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那么,必然会带来汇率贬值的压力。如果要保汇率,则需要提高利率以维持中美利差,但这会进一步冲击经济。
很多人依然用传统思维看待已经变化的世界,纠结于人民币汇率应不应该“保7”,体现出一种计划经济的数字管理传统。“破7”难道就是大坝被冲垮而万劫不复?决定汇率的是中国经济本身,越是重视某个关口,越会被情绪主导预期。如果尊重市场,那么,市场绝不会纠结于某个点位或关口,因为汇率均衡水平是由市场动态调整的。有关部门正在形成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机制,在目前条件下能够继续推进,正说明有关部门具有更强的信心,相反,中国的市场主体还没有适应“市场化”。
其次,中国经济依然稳定,目前某些领域的企业遇到一些困难,是中国推进制度转型与结构升级的结果,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优胜劣汰、弃旧图新现象。货币政策很难用总量政策解决结构问题,必须在保持稳健中性的基础上,优化流动性结构,而不是大水漫灌。
比如货币当局持续致力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其三,不能采取总量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正在推进去杠杆的进程。不管是继续降杠杆,还是暂时稳杠杆,都是以防止继续加杠杆为前提,因此,不能继续大水漫灌,鼓励企业加杠杆了。
举例来说,虽然政策鼓励基建,但是,也不会允许地方政府无序借债,而是继续推进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这意味着要继续严控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又例如,当前部分城市房价出现回落,如果采取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给市场传递“房价上涨”的强烈预期,从而刺激很多人冲入楼市,制造泡沫。
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主要是在稳健基础上,更加灵活地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确保增强为实体经济服务能力之外,还要防止杠杆率与资产价格的失控。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只能维护系统性稳定,但不能贸然承担其他目标,比如刺激经济增长、保汇率等。
如果说货币政策要呵护系统稳定,化解结构性问题则需要财政政策发力。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减税来扶持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则是扩大中央财政支出。在这个过程中修复实体经济的资产负债表以及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并逐步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应当说,一段时间以来,货币政策在稳定市场方面不断努力,包括此次降准在内。但是化解当前困难需要“稳中求进”,不能只是求稳,还要“进步”。因此,当前需要有一个突出重围的路线图,不仅在宏观上全面调整,还要有一个“突围的点”。
新闻推荐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促进统一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