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气候变化整合入长期宏观分析之中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德豪斯的学术贡献与反思
诺德豪斯
■ 冯兴元
提要:
诺德豪斯是全球气候变化宏观经济学的权威专家,他在能源利用、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著述颇丰,包括《能源的有效利用》《改革联邦政府的管制政策》《管理全球公共事物》《全球变暖》等等。
诺德豪斯教授才华横溢,但是他的研究方法及其预测力可能不足以让他作出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精准预测。
一,诺德豪斯的贡献在于把气候变化整合入长期宏观分析之中,而罗默的贡献则在于把技术创新整合入长期宏观分析
10月8日,宏观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和保罗·罗默(Paul Romer)教授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大家的姓氏蛮有意思:诺德豪斯这一姓氏应该源自德语,意指“北屋”;罗默这一姓氏意谓“罗马人”。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发布稿,诺德豪斯的贡献在于把气候变化整合入长期宏观分析之中,而罗默的贡献则在于把技术创新整合入长期宏观分析。
人们对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已经比较了解。其实内生增长理论的创立人也不是罗默,而是熊彼特。熊彼特认为: “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而并非外部强加于它的”。这种发展也称为“创新”。创新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然蕴含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不一定意味经济发展:单纯依赖于投入增加的增长不是发展。罗默的贡献在于给熊彼特的文字演绎逻辑加上数学的外衣。归根结底,他是对数学的贡献,而非对经济学的贡献。另外,在市场经济里,知识的累积导致创新,创新导致增长,这是明摆的,不需论证。当然,加上数学进行形式化也是很有意思的。即便如此,其原创性则不见得有多少。
人们了解诺德豪斯,大多是因为接触过他作为第二作者与保罗·萨缪尔森合著的较新版经典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较早的版本是萨缪尔森的独著。按照萨氏的说法,他自己年事已高,希望他的教科书可以常葆青春,因此希望有一位优秀的合作者来帮助他继续修订这部巨著。经过仔细物色,萨缪尔森最终决定由诺德豪斯教授来充当这个光荣的角色。于是,诺德豪斯教授的大名,也就随着这部经济学巨著的引入,而被中国的读者所认识和熟悉。不过,虽然诺德豪斯教授的名字早已被广大读者所熟识,但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宏观经济分析上的主要学术贡献却很少被国内读者知晓。我个人最早认真阅读的经济学教材就是这部《经济学》。它长期被国内经济学界的很多学者视为圭臬。
我个人最初接触经济学,就是从这本书开始。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后来我因为工作原因,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有所关注和研究,了解到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哲学基础存在三大来源:德国的弗莱堡学派,社会主义,以及基督教伦理,再了解到德国弗莱堡学派创始人瓦尔特·欧肯(Walter Eucken)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建立和维持一个竞争秩序,而且政府必须在法治国的框架内运作,而构成竞争秩序的原则包括:一个有运作能力的价格体系,币值稳定,私人产权,开放市场,契约自由,承担责任,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前后一致性。这里的经济政策,并不是诺德豪斯《经济学》大作中的宏观经济政策,而是指维护好竞争秩序的“经济秩序政策”。德国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实现“经济奇迹”就与其以普适方式推行竞争秩序有关,而与推行宏观经济调控关系不大。从那时开始,我就对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经济学》教科书里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宏观调控政策产生了怀疑。
二,诺德豪斯是全球气候变化宏观经济学的权威专家,他在能源利用、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著述颇丰
后来我接触了米塞斯所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则更是彻底放弃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也称总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所谓“新古典综合”中的核心内容。它的方法论包含很多具体缺陷,比如书中的“社会总福利”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每个人对一个事件的主观价值判断不一样,对于一个人是得益,对于另一个人可能是损失。社会福利函数预设每个人的福利能够加总,其实这也是有问题的。其意蕴是政府官员可能以公共利益的代表出面,以其个人的偏好来充当往往不存在的某种统一的、加总的“社会偏好”,以这种“社会偏好”替代整个社会中所有人的偏好,推行一系列侵犯产权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如果这个官员通过公共选择程序来推行这些政策,那容易成为“多数暴政”,比如奥巴马的医保改革政策。宏观经济学里包含的宏观调控政策,关注宏观层面的GDP总量的增长,而置微观层面的私人产权保护于度外:政府不断改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短期相机抉择,其结果就是不断影响和改变微观经济主体的产权状况。比如政府投放更多的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政府扩张投资,往往会挤出私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相当于马车夫赶马车,要求马车跑得快,而不管前面撞死撞伤撞坏多少人,不管马车掉下拉下拖着多少人。
诺德豪斯在学生年代参加过耶鲁大学詹姆士·托宾教授的课程,接受过麻省理工学院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等教授的指导。1967年,诺德豪斯从麻省理工毕业后,回到了母校耶鲁大学任教,从助理教授一路做到了教授,至今仍在那里担任终身教授。他在接到诺奖通知的当天,还照常到大学课堂上课,并且还因此推迟了记者招待会的时间。
诺德豪斯是全球气候变化宏观经济学的权威专家,他在能源利用、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著述颇丰,包括《能源的有效利用》《改革联邦政府的管制政策》《管理全球公共事物》《全球变暖》等等,不过国内中文读者还无缘拜读这些著述。他认为政府应该采取行动阻止气候的不利变化,容忍一定程度的全球变暖。他不主张“零碳增长”,考虑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所提倡的全球气候变化议程所可能带来的成本。他认为,允许全球气温上升2.3摄氏度是最优的。诺德豪斯直言不讳地批评那些全球变暖论点怀疑论者,还主张将全球普遍征收的碳税作为其气候政策建议的核心。
三,无论气候变化议程是否属于真命题,资源节约利用和防治环境污染本来就应该推行
不过,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所推行的气候变化议程很可能是伪命题。全球大概有一半的诺奖得主对气候变化议程持怀疑态度。气候变化议程的支持者认为,是人类活动造成了大气层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从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造成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比如长期性海洋温度周期、太阳温度转变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繁多,二氧化碳含量只是其中之一,这些影响因子的数据,包括历史上的各地气候数据和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都严重缺失。
诺德豪斯教授即便是个天才,也无法构造这么复杂的模型来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这种预测可以说是犯了哈耶克所批评的“知识的僭妄”。实际上,选择历史上的不同时点作为起点,其对气候变化预测的结果也会不一样:选择这个时点,预测结果可能是气候变暖,选择另外一个时点,预测结果可能是气候变冷。气候变化议程的支持者最初强调气候变暖问题,但是后来也有人提出,换取一个时点作为考察的基年,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气候变冷。为了防止遭到这种或者那种的指责,气候变化论者用对气候变化的双向关注(从而不管是气候变暖还是变冷,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来替代对全球变暖的单向关注。而对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成员和各国负责气候变化议程的官员,以及很多研究气候变化的学者来说,气候变化议程能够带来大量的行政或者研究经费。
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柯里认为:“要改变1980年后气候暖化的指标,考虑自然内部变量作为基本要素。”自然变量是指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条件,如上述长期性海洋温度周期、太阳温度转变等。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专家琼斯认为,如无大规模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变暖将暂停一段时间。
1974年与缪尔达尔一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哈耶克,在晚宴上以“知识的僭妄”为题作获奖致辞,提出了对设置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担忧。他认为,假如事先向他征询,他会毅然决然地建议不要设立此项大奖。他强调的唯一理由是,该奖将一种巨大权威授予一人,这在社会科学当中,会转化成获奖者的理论和思想对外行产生不应有的强烈影响。诺德豪斯教授肯定才华横溢,但是他的研究方法及其预测力可能不足以让他作出多少有关气候变化的精准预测。对气候变化宏观经济学家授奖,确实会造成哈耶克所担忧的问题。哈耶克认为,社会科学或者经济学的预测往往只是一种“模式预测”:我们的预测能力也仅限于预测事件中的这些一般特点,其中并不包括预测每个具体事件的能力。
人类的碳排放多了,与GDP的增长基本上是正相关,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气候变暖的一个相关因素,这个结论可能没有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属于某种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一结论估计也没有问题。因此,从审慎角度来看,对之做一些未雨绸缪的关注和研究仍然是有益的。但是人类试图要精准预测全球气候变化,那确实是“知识的僭妄”。
无论如何,我们要把气候变化议程的支持或者反对与资源节约利用和防治环境污染分开来看。无论气候变化议程是否属于真命题,资源节约利用和防治环境污染本来就应该推行,即便存在新的资源的可能性。对气候变化议程保持怀疑,同时给予适度的关注和研究,倒也无妨,乃属审慎之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海平湖南报道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信用不足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2018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