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国内财经> 正文

追索大历史之外的生活细节

大众日报 2018-10-20 07:01

生动捕捉离今天最近的100年的时代生活。作者在大历史和“伟大”之外,追索日常生活分分秒秒的细节,关心有血有肉的每一个人,让过去的历史复活。■速读

□陈腾整理

失业:全球的瘟疫

在20世纪20年代,有大批移民涌入的国家,此时已经不再接受移民。意大利人也不再移民到巴西和阿根廷。澳大利亚曾经是移民者的聚集地,它在30年代初期流失的移民比涌入的还多,因为很多移民都重返故乡了。美国在1931年接受的移民不足10万人,是1862年以来的最低点,而那时美国正在打内战。1933年,美国接受的移民仅有2.3万人。成千上万的失业人口巴望着离开欧洲,但后来得知美洲的情况同欧洲一样糟糕。

失业涤荡全球。世界淹没在一轮接一轮的经济动荡之中。

1932年,一些国家的官方失业率超过30%。大多数国家只提供微薄的社会保障,民不聊生,惨景空前。

在开车路过汉堡和柏林间的高速公路后,整条路上“站满了无家可归的人”。一批人刚刚离开,高速路对面就有另一批人涌入城里。有时看到有粮食可以挖,旋踵间就有上百号人偷起了土豆。农民寡不敌众,管也管不过来。

数以十万计的欧洲家庭,因赚钱养家的人失去了工作,不得不和亲戚搭伙以减少开支。他们购买的食物仅限于土豆、大米、洋葱、糖浆、茶、糖以及最廉价的面包。为了赶上大减价销售,他们不惜走上几英里的路;他们沿着铁路线走,拾起从车上掉下来的煤块儿;倘若住在煤田附近,他们会爬上废弃的岩石堆,用榔头尽可能地找煤。实在囊空如洗了,他们就把胸针、挂坠盒、手表和其他小的贵重物品拿去当铺借钱。

很多雇主愿意雇用年轻人,因为他们肯接受更低的薪金。因而青少年的失业率要比成年人低。这一政策对老兵不利。上百万的士兵,在20的年纪于一战的战场或海边死里逃生,15年后,他们发现自己在他们曾经效忠热爱的国家里,已经成了经济上的弃儿。

经济大萧条很早就波及中国。丝绸这一奢侈品的出口市场几乎崩溃。此外,生丝的需求量也受到欧洲新式合成人造纤维的冲击。日本廉价倾销的出口货品,也严重影响到中国城市棉纺织品的制造。中国一向看天吃饭,而1931年长江流域暴发的洪水可谓是雪上加霜,而三年之后,又逢干旱。

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已成为颇有实力的制造国,它在50年代后展现出的生产力和技艺在当时已初露端倪。日本最成功的领域是纺织业,到1932年,它的棉织品出口量比英国还大。曼彻斯特本为纺织革命的大本营,现在纺织厂却人去楼空,一部分是因为日本的商业活力四射,而印度的纺织业也逐渐扩大。但是日本也遭遇了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它的办法同其他国家一样,就是加大出口。结果则是大量未卖出的产品囤积在全世界的仓库和商店里。

为什么全球经济冻结到几乎僵死,而没有领导人或团体挺身而出让经济复苏?这场空前惨重的经济大萧条,部分是因为太多人出售产品和服务给其他人。五百年前,大多数欧洲人还住在村庄里,而村庄里的主要工作就是生产食物、燃料和衣服,自给自足,很少有额外的贸易,因而国内或国际的贸易就算出现问题,影响也很小。但反观1930年,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贸易,因而贸易一旦下滑,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水平就会受到影响。

当然,政治家、布道者和经济学家都大声疾呼,要为经济危机寻找出路。然而经济理论对最得当的解决方法——让政府往衰退的经济里大量注入货币——也持怀疑态度。这一解决方案,尽管能创造就业,但也能导致通货膨胀。根据最近的经验,这种方法更像是毒药而非解药。

不同时代的饮食生活

由于机票便宜加上年假延长,出国旅行的人大幅增长,也加快了异域珍馐传回本土的步伐。在波恩、多伦多和其他50个西方城市里,高档餐厅层出不穷,而在法国和意大利,高档餐厅早已兴旺起来。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餐馆的,多是偕妻子出席的银行家、带着全家人的律师,或是其他社会地位相当的人,而他们到餐馆就餐一般只是为了参加婚礼早餐。而今,在外就餐流行起来,多达以往的5倍甚至20倍。商务午餐也日益频繁,用餐时间有所增加。

生活日益富足,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也促进了在外就餐的流行。在过去儿女成群的年代,大户人家多是有几位家仆帮忙,家庭晚餐或是周末就餐几乎成了家庭生活的缩影。到了1960年,家里不再有那么多子女,加上黄金档电视的侵袭,电视节目成了头等大事,正式的家庭晚餐也不再是非有不可了。后来人们偶尔在外就餐,往常由家仆铺上白色桌布的传统晚餐也不再天天都有,而家仆这个角色在战后也完全消失了。

在新教文化主导的西方,在外就餐日益流行,去教堂的人越来越少:餐馆成为人们碰面和交流家长里短的地方,取代了往日教堂在礼拜日的功能。20世纪30年代,禁酒运动在美国、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几个国家还很盛行,但随着禁酒运动潮流退去,西方城市涌现出一大批餐馆。

法国葡萄酒在不列颠群岛日益备受推崇。评酒师通往法国知名葡萄园的蜿蜒小路,现在竖起了信息详尽的路牌,吸引夏日骑摩托车的人前去品尝葡萄酒的狂潮席卷而来,新大陆也涌现出一大批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品类,比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酒行里卖的法国酒还要多。

查尔德是美国加州人,曾在战时的中国昆明为美国情报局工作,当时她在昆明吃到的美国餐“糟透了”,而当地的中国美食启发了她。她的丈夫后来被派去巴黎,她到蓝带厨艺学院兴致勃勃地学起了烹饪,当他们最后搬到波士顿安家后,她在1963年欢喜地开创了一个电视美食节目《法国厨师》。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观看她在电视里烹饪、品尝和对话,报纸上的饮食专栏也层出不穷,大受欢迎。人们的喜好和味觉也开始改变,尤其是在他们有过国外旅行之后。

1966年11月25日,查尔德那男人婆的形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她马上誉满天下。她的家庭厨房成了美国的一个纪念馆,参观者可以看到她偌大的餐桌,6个炉口的灶台,像木匠工坊一样在墙上排列的餐具,她吃饭的时候用的白色餐巾纸,还有偶尔溅出的法国红葡萄酒。

1960年,大批美国人和英国人对异域佳肴、精致美食的兴趣日益浓厚,法式烹饪的影响十分关键。当时掀起一股法国餐的热潮,尽管大胆的厨师还没有在空出一半的大盘子里呈上“新式菜肴”。有趣的是,在法国的精致文化大行其道之时,曾经备受欧洲上流社会推崇的法语已经被英语取代,英语成了国际语言。

一般讲英语的家庭还没有出外就餐的习惯。在咖啡厅或者餐馆吃饭还是太贵了。在便宜的连锁快餐店吃饭也还没流行起来。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将开始引领快餐潮流。

到20世纪末,烹饪餐饮和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进步显著。在20世纪初,厨房一般是家里的中心。箱子和碗里储存着面粉、糖和基本的食物,屋椽上挂着洋葱、香料和熏肉。灶台用木柴或煤炭起火,三餐饭食几乎都在灶台上完成,用来饮用和洗衣的水也是在灶台上烧好。女人们几乎成天围着厨房转,准备食材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工作。到了2001年,这种生活在欧洲、美洲、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整个澳大利亚都已经非常少见。厨房的架子上陈列的,多是听装食品、罐头食品、包装食品和冷冻食品。燃气炉或电磁炉,还有微波炉,取代了烧燃料的灶台以及附近的煤窖和柴堆。这个被称为“小厨房”的小空间里,摆放着一系列整齐锃亮的器具,包括电热水壶、烤面包机、咖啡机和洗碗机等等。而每日准备食材做饭的时间也大大缩减了。

这个已看不到明火的厨房里,还有一样值得人骄傲的发明,那就是个头不小的冰箱。冰箱在美国发明,到1921年还只有5000台。但是三十年后,已经有90%的美国城市家庭在使用冰箱。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在很多地区还很贫穷的巴西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巴西,75%的家庭拥有冰箱,比电话还普遍。

跨越南北半球,罐头制造厂、食品加工厂,以及卡车的供应链、设有冷藏的船舶、空运飞机、超市和炸鸡店,以及电力输送和煤气管道,这些都重塑了旧日厨房的面貌。这是人类劳作和社会历史的卓越变革,一生难逢,而全球一半的人都见证了这一刻。

《20世纪简史》

[澳]杰弗里·布莱内著

上海三联书店

新闻推荐

探索建立绿色“一带一路”的长效机制 专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史育龙

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为此,需要凝聚各方共识,从战略、规划、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