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国内财经> 正文

谁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读《诺贝尔奖经济学家的故事》

韶关日报 2018-11-18 12:21

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1969年10月,诺贝尔奖第一次纳入“经济学奖”。自此,每年都会有1-2位经济学精英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经济学家的故事》便是台湾资深经济学者吴惠林先生花了30余年时间,以诺贝尔奖颁奖时间为主线,汇集了48届78位诺贝尔获奖经济学家故事的一本书。

台湾著名经济学家夏道平先生曾将经济学家分为三类:一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二是经济工程师;三是特定经济利益发言人。他评论说,即使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也并非全都是真正的经济学家。那么,谁称得上是真正的经济学家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翻开这本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师群英谱,可以看到从1969年“计量经济学始祖”弗里施到2016年“契约理论泰斗”霍姆斯特罗姆齐聚一堂,他们的生平小传、理念、著作、研究成果的优缺点,都在书中有着清晰的介绍,令人叹为观止!徜徉于这些经济学家的传记、理论中,我对这些经济学界的泰斗大师们有了一点了解。在我心中,真正的经济学家一定是关注民生、促进人类福祉的!

真正的经济学家,必然有1971年获奖的“国民收入之父”库兹涅茨,他创造了国民收入账户,对经济增长研究做出了先驱性贡献。真正的经济学家,必然有1976年获奖的“20世纪唯一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他提出了“恒常收入假说”:人们当期的消费水平,由当期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预期总收入来决定。真正的经济学家,还必然有1979年获奖的“人力资本概念之父”舒尔茨,和1984年获奖的“国民经济统计之父”理查德·斯通。他们都非常关注国民生活,围绕着促进人类福祉而展开研究。

真正的经济学家,必然有2015年获奖的安格斯·迪顿。他着力于“脱贫”研究,为制定增进福祉与减少贫穷的经济政策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人类福祉有深远的重要性。他主要针对收入与福祉之间的关系,即“幸福是否可以用金钱来购买”这一经久不衰的话题展开研究。他指出,主观幸福感有两个面向,一为情感福祉,指一个人每天所经历的情感特征,亦即因人生活愉快或不愉快所表现出来的高兴、紧张、悲伤、愤怒等情感的频率和强度。二为生活评价,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构想。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和教育跟生活评价是密切相关的,而健康、照顾、孤独相对更能反映出情感变化。迪顿得出结论:钱多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但钱少一定是与情感痛苦有关;高收入得到的是生活满意度,不是幸福本身,而低收入是与较低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福祉相关的。而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与人均GDP之间几乎呈现正向关系,亦即国家愈富裕,人民就会对生活感到愈满意。

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了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走近它,我们甚至发现经济学也是一门迷人的学问。

这本书既是一部经济学普及读物,又是一部当代经济学的精简史。它不仅带我们认识了众多经济学大师,教我们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而且脉胳清晰地梳理了48年来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带我们一窥:世界正面临什么经济问题?经济学家打算怎么解决?政府的公共政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新闻推荐

性格内向的人花钱更大方

话你知平日里活泼外向的人,花起钱来不一定就豪爽。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情绪稳定内向的人消费时更有可能大手大脚。市场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