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回归初心才能盼到真正曙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研究员孙超
在刚刚过去的十月,在融资难题里挣扎的民营企业家们似乎看到了希望。货币当局设立了“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债券进行融资;新增加的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也将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阳光普照,暖风频频,但真正受益的民营企业,终究只会是其中一部分。而这,恰恰是货币当局的政策意图。
众所周知,上一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比欧洲更早走出泥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对更有效的市场出清。与之相比,部分国家和地区应对上次金融危机所出台的刺激政策依旧仍处于消化期,换言之,应有的市场出清只是被日益膨胀的资产负债表所掩盖,这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历史上积累的各种风险和问题正在不可避免地水落石出,这是个必然的过程。在资产与负债同步快速扩张的年代,更加考验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抓住机会、做大做强者有之,盲目扩张、债台高筑者有之,治理混乱甚至弄虚作假者亦有之。
实体企业的负债端,正是众多金融机构的资产端。随着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扩张趋于稳定,资产端配置从狂飙突进到精挑细选自然成为应有之义。尤其是部分非银机构,自身在同业收缩的大背景下面临巨大的负债压力,资产端的快速收缩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在实实在在的舆论压力和资本约束下,银行业机构普遍选择了更加严格的信用准入标准。对应到实体经济这一侧,客观现实与主观情绪的双重叠加,便构成了众人皆知却似乎束手无策的融资困局。
对于这一问题,货币当局的认识是清醒、客观的,货币当局的选择是科学、明智的。总量层面,货币市场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是必要条件;结构层面,疏通毛细血管则是将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引导到适当的实体企业的必然选择。一言以蔽之,政府的作用是适时引导情绪、出手纠正非理性恐慌,绝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比较于信贷市场,债券市场更加公开、透明。一些民营企业的负面新闻,往往来自于一次失败的发行抑或一次失败的兑付。货币当局选择债券市场,设置新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工具来支持民营企业,对于纠正市场的非理性恐慌、提升市场信心而言,是一个准确的突破口。货币当局同样明白,金融机构内部的制度安排、绩效考核、资源配置,才是流动性导入实体经济真正的“毛细血管”;需要引导金融机构改进民营企业发行人债券投资尽职免责办法,增加违约容忍度,适当提高风险偏好。
知易行难。正确的政策若想奏效,需要准确的理解和积极的实施。我国金融体系庞大而复杂,多年来自有其运转逻辑与话语体系。暴风骤雨般的政策出台后,唯有微风细雨般的执行落实,才有可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更要深入领会政策意图,才有可能走向正确的道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本轮政策着眼点是在于弥补民营经济的融资短板,以市场化手段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这“四有”,并非所有民营企业都符合标准。结构性问题终究需要结构性地解决。货币当局同样明确支持债券信用增进公司加大对民企发债的担保力度,事实上,担保机构从来就一直活跃在市场上;从前没有被市场化选择进行担保的民营企业,恐怕也难以在这一轮信用增进和担保中明显受益。市场化、法制化、防范道德风险,正是本轮政策的主题词。寄希望于大水再次漫灌的民营企业掌门人,还是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知。除了在不同场合呼吁、求救以外,更应该做的其实还是要回归初心:改善自身经营管理,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主动与金融市场机构加强沟通,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和披露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监管层、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共同胜利。(编辑欧阳觅剑)
新闻推荐
中互金协会新增四家银行存管数据 部分银行完成数据再更新;租金贷业务异化 多地监管出手规范
【政策/监管】中互金协会新增四家银行存管数据,部分银行完成数据再更新10月24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全国互联网金融登记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