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负利率政策的目标与现实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危机,加深了日本银行的利率政策中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日本银行只能在不改变政策口号的前提下,修正他们的利率政策。
6月24日,日本银行公布了6月货币政策会议“主要意见”。会议讨论的结果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终止以前,必须维持大规模量化宽松的金融政策,尤其要强化对日本企业“无利息无担保”融资支持。为此,日本银行对向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予以同额无利息融资,并为这些金融机构在央行账户里相当于融资额的资金提供0.1%的利息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外融资。这不仅意味着金融机构融资不需要成本,而且,也意味着日本银行负利率政策进一步形骸化。
为了实现安倍经济学让日本的物价提高2%的政策目标,日本银行在2016年决定实施负利率政策。这是日本自1999年实施零利率政策以来的重大变化。这个政策主要是防止市面上的资金只愿意购买国债而不愿意向企业融资的现象出现。负利率的实施,降低了短期和长期利率,使得购买国债不再是资产运用的组成部分。这本来可以迫使金融机构积极向企业融资,或者和个人投资者一起转向股市、不动产市场,并促进消费、带动物价的提升。但是,负利率实施半年后,金融机构向企业的融资反而出现了减少的趋势,这说明负利率政策并没有和企业的资金需求挂钩。
同时,日本国民本来不太喜欢风险资产,对股市的兴趣不大。而经历过泡沫经济崩溃惨痛教训的日本国民对不动产和奢侈品消费也提不起精神。结果,负利率政策的实施并没有达到日本银行的预计目标,相反,这一政策却使得金融机构获利幅度减少并导致他们收益恶化。从实施负利率政策的2016年到2019年,日本全国银行协会所属各家金融机构的资金利息减少了8%左右,在经营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实际上,日本银行在落实负利率金融政策的时候预计到金融机构的运营将面临困难,所以,通过复杂的技术层面的操作调整,2016年以来,金融机构在日本银行账户中负利率适用部分的金额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增加的都是没有正负利息的宏观加算部分。这事实上减缓了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也可以看出日本银行在微妙地维持冲击性的负利率政策。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日本以及世界各国都增加了货币的供应,除了扩大对企业的无息融资之外,日本银行还积极在证券市场上购入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同时还积极购入国债和投放美元资金,并且都取消了原有的资金额度。然而日本实体经济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而迟迟没有恢复,大量的资金无处可去,只能涌入股市,让日本股市迅速回升到23000点附近,差不多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而反映世界股市实况的MSCI指数也回到了今年最高值附近。在日本实体经济没有恢复的情况下,股市的繁荣意味着经济的泡沫性。然而日本银行还在维持现有的宽松政策。与此同时,日本的金融机构要求取消负利率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尽管如此,日本银行却无法放弃负利率政策。除了有要继续配合日本政府努力实现政策目标的因素之外,也和日本的金融政策受美国的经济动向和美联储的政策一定束缚有密切关联。日本银行总裁黑田东彦在6月份日本银行决策会议后对记者说,无论是在2021年度还是在2022年度,日本银行恐怕都没有提高利率的选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美联储在6月10日已经宣布至少到2022年底为止基本上都会维持零利率,所以在此期间,日本银行也不得不继续维持负利率这一政策。
从1995年以来,日本从来没有在美国提高利率之前采取过提高利率的行动,而都是在美国完成提高利率之后才采取跟进的措施。这是因为如果美国的经济没有得到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美出口的日本经济也就难以独善其身,日本银行就很难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同时,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时美联储会采取宽松政策,这会造成日元升值的局面。日本银行担心日元继续升值,往往不敢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而现在,新冠肺炎疫情让美国重新回归零利率政策,进而还有可能采用负利率政策,如此,担心日元升值的日本银行也就失去了提高利率的可能性。
负利率政策的名称具有很大的冲击效应,能够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但是,这对日本经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反而在疫情期间其负面效果越来越明显。然而,因为过分依赖美国,日本银行失去了一定的调整利率政策的自由度。对日本银行来说,继续打着负利率政策的旗号,慢慢在实际操作中淡化负利率的实际影响,从而为日本经济找到一条比较安全的前进道路,或许将是最合理的也是最可能的措施。
(作者:黄亚南 编辑:洪晓文)
新闻推荐
6月18日,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阿里影业,01060.HK)在港交所公告称,股份将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自愿除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