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国内财经> 正文

“双循环”之思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7-31 01:54

孙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执行副主任)

毋庸置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下我国经济最重要战略之一。能否正确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将是把握接下来一段时间所有经济政策的关键。与此同时,在“双循环”这一概念的周边,也仍有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重大命题。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双循环”不是闭关锁国。

正如决策层所强调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国策,依旧是一以贯之的。

那么,需要思考的是,“新发展格局”新在何处?核心落脚点恐怕还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主体”二字上。与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相比,侧重点将会放在“国内大循环”上。“既要……又要……”的辩证法,终究要在资源禀赋的有限性下,做出果断的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大国经济体,会更有韧性、更有耐力。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转型的阵痛也值得清醒评估、认真准备。

虽然“双循环”的落脚点几乎涵盖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但核心线索还是“人”与“钱”。换言之,人力资源与经济资源在新时代如何优化,如何扛过转型阵痛期,将是这份答卷的题眼。

那么,“双循环”下的人才与科技是否足以支撑新时代的需求?

众所周知,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也离不开海量的人才储备。然而,在人才与科技领域,量变并不必然引发质变。在当今最核心的基础科学领域和应用科学领域,新型举国体制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前行。

一个基本常识是,前沿的科学发现离不开最优秀大脑的思维碰撞。越是在国际环境趋向保守的艰难环境,我们越是应该鼓励人才——尤其是顶尖科学人才——的顺畅交流、尽情发挥。在这一点上,我国部分优秀的企业家们已经先行一步,纳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值得充分借鉴与推广。要想成就超大经济体的顺畅的“双循环”,首先应当实现人才与科技的“双循环”。志存高远,才能有所作为。毕竟,没有哪个国家的世界级科研成果仅仅依赖出生于本国的人才就能完成。换言之,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人才“双循环”作为基础,才谈得上后续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转化、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此外,“双循环”下的财富流向与民心所向,也是关键观察点。

天下没有无源之水。在当下世界范围一些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之下,在全球一致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中,国内各类资产的名义价格也许都有望稳步抬升,但真实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才是真正关乎民生的有效变量。无论“双循环”如何做深做实,“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初心永远应当保持。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积累的天量财富、庞大中等收入群体,正是我国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石。本固邦宁,如何留住这些宝贵财富,引导其充满热忱地投向决定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他关键领域,是值得思考的核心问题。

世界范围内,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国民财富外流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这样的国家,只能极其可惜地看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外流,而无法形成“双循环”的良性互动。相比之下,我国反复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这正是保障“双循环”顺利实现的基础。

归根到底,唯有以更高效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更公开透明的依法行政和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写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篇章,而我们的国家也才能不辜负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屹立于新时代。

(作者:孙超 编辑:欧阳觅剑)

新闻推荐

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从制度上防患于未然。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风险的各种隐患,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体制创新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