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视角理解苏东坡
□王生
李一冰新著《苏东坡新传》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位千年前名人的新视角。乌台诗案前,苏轼一直在各地“磨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熬年资。有一年深秋,苏轼听说老家的收成很好,就辗转不能成眠了,写下《秋怀》:“今年秋应熟,过从饱鸡黍。嗟我独何求,万里涉江浦。居贫岂无食,自不安畎亩。念此坐达晨,残灯翳复吐。”夜雨绵绵,深深悔恨放弃当年的田园生活,入仕从政,后悔得睡不着,通宵达旦。
虽然苏轼对进入官场“后悔不已”,然而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没有比他更适合做官的人。苏轼一生政绩众多,每每为百姓歌颂,甚至在只是他路过的地方也有建树。
苏轼就是一个靠着常识当官的人,然而在宋朝官场上,常识是很不可靠的。王安石变法,变法之一的“青苗法”是最为苏轼反对的。青苗法是年初给农民放贷,让农民买青苗,到年底收成的时候收贷款和利息,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法子。但青苗法的目的是让国库增收,所以层层压任务,到了基层,就算农民年初不需要贷款也得贷款,反正收成的时候要还利息。这是一个很现代性的问题。王安石走得太远,想得不够审慎,他想通过发展金融业充实国库,然而青苗法执行的几年,资金链断裂,被逼破产的人多不胜数,终于被废弃了。
然而王安石变法中的“除役法”有实效,对国家有利,是苏东坡赞成的。王安石倒台后,司马光上台,他却要把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都一扫而光,这是苏轼所不能容忍的。王安石和司马光斗争的故事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得多了,但在《苏东坡新传》里,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事件,最重要的是从苏东坡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因为苏东坡一再上表要求保留“除役法”,被司马光一派的官员目为“叛徒”,反而把他当作斗争的对象。在讲究站队的宋朝官场里,非要穷尽道理讲常识,可见苏轼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新闻推荐
去年末股权变更获批的太保安联健康,公司更名也获得监管批准。3月5日,银保监会网站发布的变更名称批复显示,同意太保安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