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国内财经> 正文

互联网贷款业务“急刹车”

新快报 2021-03-25 13:21

监管“打补丁”,定量指标来了

监管组合拳这次砸向了高歌猛进的互联网贷款业务。

早在2018年底关于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的文件在业内流传,直到2020年7月正式出台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暂行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官宣”收紧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缰绳”,成为了互联网贷款的最核心监管框架。

然而,虽然有了大框架但是《办法》中并未提及更多定性要求。2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是对《办法》的补充,围绕当时的核心监管要点设置了具体量化指标。对联合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合作方集中度及互联网贷款限额分别划定了30%、25%和50%三条红线。这意味着中小银行不能依赖BATJ(四大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平台合作的联合贷款做大业务规模,更不能依赖单一平台的合作,并且两者之间的合作要共同出资、共担风险。

至此,狂奔多年的互联网贷款业务终于戴上“紧箍咒”。“这就是一个挣快钱的业务,能短期上量,”一位资深银行人士称,与BATJ等互联网平台合作,能快速补充中小银行获客、运营甚至是风控短板,能够快速变现。

然而这一模式风险也逐步浮出水面。日前重庆银保监局局长蒋平发布的《对线上贷款突出问题的思考》一文中透露,截至2020年9月末,重庆辖内机构与助贷平台合作开展的线上零售信贷业务产品共104个,累计发放贷款2.11亿笔,“风险隐患较为突出。”

一是单个互联网平台把多家金融机构“捆绑”在一起,如合作中互联网平台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不少中小银行核心风控环境完全依赖互联网平台,一旦发生风险就会迅速扩散;二是使得中小银行跨区发放信贷,信贷规模获突破管理上限水平。

“降低信息透明度,增大系统性风险传染性。”蒋平认为,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使得最终出资机构无法真正掌握客户情况。同时也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贷款意愿真实性核实不足。以重庆市为例,2020年以来线上贷款的信访举报中,超过90%都存在对贷款不知情或对贷款银行不知情的情况。

随着《办法》的落地,各地监管也将加大对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排查和监管。不仅将倒逼中小银行修炼内功,而且互联网贷款壁垒高筑,互联网平台也不能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尘归尘、土归土”,划清了信贷产业链中各方权责界限,才能让行业回归理性。

■采写:新快报记者许莉芸■制图:廖木兴

新闻推荐

全面放开!银保监会修改外资险企管理细则:删除51%限制条例,外方股东增加为三类

记者|邹璐徽外资保险公司在华持股比例以及股东规定将从今日起全面放开。3月19日,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修改〈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