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翎客航天CEO:重复使用火箭必须做 这不是为了抢名头
硅谷钢铁侠马斯克正在开创一个廉价太空时代,他的“共享火箭”发射计划对外报价相当于5000美元一公斤。
“白菜价”的发射费用源自可重复使用火箭。在火箭民企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翎客航天”)CEO楚龙飞看来,“未来火箭如果不重复使用,真的就干不下去了,不光火箭干不下去,由火箭支撑起来的整个行业都不会有大的发展。成千上万颗卫星的发射市场,一定得基于极低的发射成本。”
这位上任近4个月的CEO日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重复使用火箭将是未来行业的入场券,如果业内已有火箭民企成功研制出可回收火箭,第二家企业也该做,即便第100家企业也该做。“重复使用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这不用抢名头,该不该做不是因为你是第几个做。”
翎客航天成立于2014年,从事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研发和商业化,面向亚轨道商业发射市场。今年曾进行3次低空飞行及回收试验,高度分别为20米、40米和300米。
尽管业内专家认为,该试验只是可回收领域的初步试验,离SpaceX的水平仍有距离。前行者SpaceX剑指火星的“星际飞船”(Starship)测试原型“星虫”(Starhopper)在刚刚完成20米和150米跳跃后,10月份瞄准了20公里回收高度。
在中国的民营航天领域,以可回收和快速复用技术降低发射成本,已成为业内公开又明确的目标。
楚龙飞表示,现阶段的民营火箭公司要“靠发射卫星赚钱非常非常难”。一方面是由于火箭研发投入大,另一方面,公众对火箭低成本化的期待太高,但中国的火箭公司尚未从根本上采用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的手段。
“对一次性火箭期待低成本,这是会逼死人的。”他坦言,从人力成本、研发投入、供应链方面压缩成本,空间并不大。一发报价两三千万的火箭,最终获得300万元利润已是不错的数字。
“火箭如果不重复使用,真的就干不下去了,不光火箭干不下去,由火箭支撑起来的整个行业都不会有大的发展。几千颗卫星的发射市场,一定得基于极低的发射成本。”
国际上,硅谷钢铁侠马斯克正在开创一个廉价太空时代。当地时间8月28日,SpaceX宣布,从2020年3月开始,每月至少提供一次拼单发射机会,200公斤的小卫星只需要花费100万美元,相当于一公斤卫星的发射成本仅5000美元。
楚龙飞认为,中国的民营航天在成功入轨后也要做些长远的考虑,研制液氧甲烷火箭或可回收火箭以降低发射成本,既有前景且重要。
“重复使用火箭将是未来行业的入场券。”如果业内已出现火箭民企成功研制出可回收火箭,第二家企业也该做,即便第100家企业也该做。“重复使用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这不用抢名头,该不该做不是因为你是第几个做。”
中信证券首席制造产业分析师陈俊斌曾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别,火箭制造发射、卫星遥感等领域投资机会较大。
“千亿市场你总得找到自己的定位,不一定要瞄准特别高大上的方向。”翎客航天计划年底前完成亚轨道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结构总装。楚龙飞表示,虽然现阶段亚轨道火箭看上去是小而专的领域,但将来仍有发展前景。
其中之一便是贝索斯旗下商业航天公司蓝色起源在探索的太空旅游。“以合理的成本创造一种新的能力,就会有价值和市场,甚至是新的增量市场,这很难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
亚轨道火箭是指能够飞行在亚轨道空间执行特定任务的一种火箭,一般在距离地球30至200千米的高空飞行,这一高度处于现有商用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在轨飞行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由于飞行速度没能达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这类火箭不能入轨,包括不能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
楚龙飞认为,在可重复使用上,亚轨道火箭相对于入轨火箭更大的优势在于,前者无一二级分离,几乎可实现百分之百回收和重复使用。如同驾驶汽车,火箭加满“油”就能飞上天,完成任务再回收,等待复用。有的任务甚至不必打开整流罩,完成失重实验、地面拍摄等任务就能返回地面。
但国家队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场里“排排坐”,对可回收火箭的探索一直排在日程表中,民营航天也已形成入轨能力。楚龙飞口中的亚轨道可回收火箭,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
“大家都在开拓一个新的市场,现在还是大片荒地,你能圈到多少暂时都干涉不到别人。”楚龙飞说自己有些理想主义。他不认为眼前的大环境是竞争,真正的竞争在于,未来有企业采用可回收技术并降低发射成本,这才真正对行业企业构成生存压力。
火箭民企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百奇曾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国外商业航天起步早,已形成产业,中国的商业航天仍是行业。
“并非只有造火箭或造卫星,才是做航天。”楚龙飞表示,那些名称听上去或许并不“航天”的企业,在商业市场上更能赚钱,因为“这是一个刚需”。
航天产业链是指从上游卫星制造、发射,到下游卫星运营、应用等多个环节共同构成的完整链条。其中,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环节可进一步分为卫星总体制造和卫星配套制造,卫星发射环节可分为火箭总体制造、火箭配套制造、卫星发射服务等。而产业链下游包括卫星运营及应用等环节,具体又可根据卫星应用领域细分为通信、导航、遥感应用。
根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今年发布的报告,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774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卫星制造为195亿美元,卫星服务为1265亿美元,地面设备为1252亿美元,而发射领域为62亿美元,占全部收入的2.2%。
“这是好事。一个大行业,好不好在于它创造了多大的价值。”楚龙飞表示,卫星应用离不开火箭,火箭是基础设施,“占比2.2%就相当于花了2元建基础设施,撬动了100元的GDP,说明基础设施建得好。”
另一方面,完善产业链是商业航天行业变产业的前提之一,企业未来的业务也需要多样化拓展。楚龙飞表示,例如测控、核心元器件配套是目前民营航天上下游产业链缺乏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产业链支撑,市场缺乏配套机构,那么负责总体制造的企业也不好过。
新闻推荐
曾两次三番遭遇“扇贝跑路”事件的大连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獐子岛集团,002069)下一步将走向何方?近日,獐子岛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