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人工智能专家伍尔德里奇:中西方对待新技术的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记者 | 周静
随着科技的发展,万物互联和人机交互渐渐成为可能。现在的技术达到什么样的地步?在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发展和应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人类既能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又能保护隐私?针对这些问题,近日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迈克尔·伍尔德里奇(Michael Wooldridge)。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于2012 年加入牛津大学,此前在利物浦大学做了 12 年的计算机科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和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s)等。还是国际计算机学会(ACM)、美国人工智能协会(AAAI)、欧洲人工智能学会(EURAI)、人工智能与行为模拟协会(AISB)、英国计算机协会(BCS)、欧洲科学院成员。他也是Deepmind与牛津大学合作项目的负责人。
他认为发展人机交互的困难在于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真正的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并不会让人类变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重新定义隐私;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应确保其应用于好的方面。
以下为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所研究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以及近几年该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研究智能体和智能体之间的交互,比如你手机上的Siri和我手机上的Siri分别代表你我而进行的直接交互。举个例子,我需要和你约定一个会议的时间,让我的Siri和你联系不太合适,但是可以让我的Siri和你的Siri联系来商量时间,当然这就需要你的Siri了解你的所有行程和偏好:喜欢早上迟点起床、喜欢较长的午餐时间、下午四点需要接孩子等等,在设计系统时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
近几年来,这样的多智能交互系统具备了运行的基本条件,几乎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也有了足够的算力且能实时联网,还能有语音识别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这一领域出现了让人激动的成果,让一定的智能体具备了和人类或者其他智能体沟通的能力。比如,将来你想买一个二手车,可以设定一个人工智能程序来帮你完成整个购买过程的沟通工作。
界面新闻:这种成果现在有实际应用的案例吗?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我有个非常聪明的学生,设计了一种全球金融市场的建模,在这个模型中,通过设定智能体,让它们模拟人类买和卖的行为,来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为什么会崩溃或大幅下跌。
界面新闻:这个人工智能模型与传统的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是该模型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它和传统的人工智能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人工智能有交互的功能,让智能体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协调和沟通,而不是单纯的计算和输出。
界面新闻:这一领域的研究未来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我们的研究主要是提高多智能体之间交互的能力并且扩大它们的应用范围,在未来将各种物体嵌入具有交互能力的人工智能的芯片,让物和物之间能够沟通和合作,比如让自动驾驶汽车之间自动协调如何保持队列、如何确定驾驶次序等;比如近几年人们常说的物联网,我们希望能够在常用的物体里都加入智能系统,并能让他们之间互相沟通,从而能更好的为人类决策服务,例如,当你经过一个路口时,你手机里的智能系统会自动和餐馆的智能系统沟通,然后告诉你哪家餐馆有空位、哪家餐馆卫生状况好等等。当然,这只是我随便举的例子,在未来可能应用的会更加广泛。
界面新闻:这一领域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最大的挑战是,如果想让这样的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则需要它们具备能够理解人类的真正需求的能力。在人类相互交流时,不需要解释,就能同时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信息和常识,但是人工智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比如,你发出指令,说阻止别人闯入你家,人类不用解释就能明白什么意思,但是人工智能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它可能会把房子毁了,因为把房子毁了别人就无法闯入。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背景信息、理解人类真正的需求是目前很大的一个瓶颈。
界面新闻:解决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多久?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这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说明年、后年或者下个十年能够解决的,只能说在一步步接近解决的过程中,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界面新闻: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时,人工智能替人类解决了大部分的工作,人们是否会变得更懒?进化变慢?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这种担忧历史上也有过,当电视时代来临的时候,人们担心减少阅读后会变笨,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包括小孩,很多人又开始担心人类会变笨,但是我不这么认为,这些工具提供的信息只是帮助人类更好的决策而已,并不会影响人类进化的历程,甚至会让人类更聪明。比如,GPS的应用能让你省去很多费力的工作才能获得自己的位置,人工智能也只是像GPS一样提供给人类更方便的信息,供人类决策使用。
界面新闻:您认为人工智能只是能帮助人类做费力的工作而已,所以也不担心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我强烈认为人工智能代替不了人类。我有53年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无法将从这53年的生活经历中学到的经验传授给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尽管我只有53岁,但我是人类上百万年进化的结果,这些都不是人工智能通过短期进化能获得的。
人工智能确实会带来一些失业问题,但是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界面新闻:但是AlphaGo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够进化到击败人类最好的围棋选手,您作为Deepmind项目的成员之一,不觉得人工智能的进化能力非常强吗?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AlphaGo是非常了不起的科研成就,可以说是本世界最了不起的科研成就之一,但是它只是一种游戏,只是非常非常狭窄的一个领域。相比而言,人类生活要复杂得多。人类可以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下生存,人类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工作。即使从单一的人来说,人具备的能力也非常多,我会下象棋、会做饭、会打网球、照看小孩、会读书等等。人类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AlphaGo只会下棋。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在非常狭窄的领域发展得很好,超越这个领域则不行,通用人工智能还遥遥无期。
界面新闻: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可以翻跟头、跑,甚至做出比人类更灵活的动作,如果把它们和AlphaGo结合起来,让它们既有人类的身体运动能力,又有AlphaGo的快速学习能力,您觉得会有怎样的发展?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我承认波士顿机器人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很多人会忽视一个事实,人们看到的短片里的灵活的机器人是在其诸多实验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我毫不怀疑它是成千上万个失败案例之后难得的成功案例,它会让人们错误理解以及高估现在机器人的发展状况。
即使和AlphaGo相结合,也只能在狭窄的特定领域使用,现在的机器人确实比二十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仅仅只是能做一些微小的工作,比如打开门等。相比人类能做诸多工作,他们能做的非常有限。
界面新闻: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使用人工智能来为我们工作时,就不可避免要承担暴露隐私的风险,怎样发展人工智能才能既享受便利,又保护隐私?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我也没有答案。这确实是发展人工智能所面临的困境。如果我们让人工智能为我们服务,必须让它们了解我们,把我们的相关数据和信息给它们。我们想利用人工智能,就必须让渡一定的隐私给它们。
我也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重新定义隐私,过去人们保护自己的所有信息不让别人知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也许社会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界定数据的边界、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被使用、该怎样被使用、我们能接受什么样的数据被收集,我们需要达成一个关于隐私的新协议,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
界面新闻:根据您对中西方人工智能领域的观察,有哪些有趣的观点可以分享?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中西方对于新技术的态度是非常不同的,不光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在英国和美国,人们总是对新技术充满怀疑,认为会带来风险和坏的应用,惊恐新技术的应用。但在中国,人们总是对新技术充满乐观,积极找到新技术的可用之处,像微信这种在中国应用非常广泛的集社交媒体、支付、购物等为一体的生态系统应用,在西方是没有类似的应用的。中国发展相关的技术也不过几年,就有了这样的应用,而西方就没有。还有,智能手机出现以后,它在中国人的工作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在西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不像中国人那样依赖智能手机。
对待新技术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最后结果的不同。再加上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上有明显优势,中国具有大量的数据、统一的法制、统一的语言和有大量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人工智能将会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
界面新闻: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只是在应用上有优势,在基础技术创新上并无建树,都是应用欧美国家的技术。您认为呢?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我听过这种观点很多次,但是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有一些中国同事,他们非常聪明,也有非常多的科研资金支持,虽然美国目前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者,但是中国如果保持现在的发展势头,赶上美国是必然的。我记得1998年在AAAI会议(世界顶级的人工智能会议)上,只有一篇来自中国的文章,是来自中国香港,但是现在来自中国的文章占主导地位,不过也就短短二十年就有如此大的变化。只要中国继续快速发展,有自己的创新甚至赶上美国都是必然的。
界面新闻:那么中国在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我希望中国在开发和应用时,应时刻牢记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让社会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在好的方面。
新闻推荐
北京市经信局总工程师顾瑾栩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五环内5G基站部署年底基本完成”
11月1日,北京,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观众参观5G展台。图/视觉中国首届“世界5G大会”今日至23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