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财经人物> 正文

一周艺术人物|为《辞海》设计字体的他影响了一代代设计人

澎湃新闻 2020-09-28 09:11

首位进入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的华人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余秉楠近日在京逝世,享年87岁,为《辞海》设计字体的他曾经影响过一代又一代设计人。

此前离职的佳士得亚洲区前总裁魏蔚有了新动向,厉为阁画廊宣布她出任亚洲区创始合伙人,并将画廊更名为厉蔚阁。在景德镇,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就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在上海,艺坛伉俪乐震文、张弛,德国艺术家安德烈·布特兹,画家郭利伟,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等先后举办展览。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北京 | 中国首位AGI成员、清华大学教授余秉楠

87岁辞世,影响过一代又一代设计人

余秉楠(1933-2020)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9月25日发布讣告:杰出的艺术设计教育家、设计家,中共党员、离休干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余秉楠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9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92年,余秉楠是首位进入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的华人设计师。他在书籍设计与字体设计都有非凡的成就,将网格系统与西文设计带到了中国。

余秉楠1933年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然后经过中国文化部的考核,余秉楠被选派到民主德国学习。余秉楠是新中国第一代选派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之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出版了多本设计书籍,也成为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设计人。

“友谊体”是余秉楠的成名之作,也是对中国十分有历史意义的一套字体。留学期间,余秉楠接到老师给的第一个创作任务——一副适合用于多种排版、在中国使用的字体。

友谊体

作为中国人设计的第一套正文拉丁字母,友谊体在历年内获得了谷滕堡终生成就奖(首位亚洲获奖者)、“当代最佳印刷字体”奖、德国文化部长奖、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TDC)奖等多个奖项。

《辞海》的字体,宋一体、黑一体、宋二体、黑二体

1962年,余秉楠以优异的成绩从莱比锡毕业,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后便回国了。回国之后,余秉楠加入了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参与了为《辞海》设计的“宋一”、“黑一”和为《毛选》设计的“宋二”、“黑二”。1963年,余秉楠为《辞海》专门设计了一款拉丁文字体,名为“辞海细体”,该字体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套拉丁字母印刷活字。1987年,为了甩掉以往宋体的“角”,摆脱机械感,余秉楠通过马克笔的反复书写试验,最终创作完成了一款名为“圆宋”的印刷字体。(文/畹町)

亚洲 | 佳士得亚洲区前总裁魏蔚

出任厉蔚阁亚洲区创始合伙人,着眼亚洲艺术二级市场

魏蔚

近日,厉为阁(Lévy Gorvy)宣布佳士得亚洲区前总裁兼主席魏蔚将出任厉为阁亚洲区创始合伙人,同时,厉为阁将改名为“厉蔚阁”,代表多明尼克·李维(Dominique Lévy)、布赖特·格文(Brett Gorvy)和魏蔚三位合伙人的名字。魏蔚将与厉蔚阁亚洲区总裁李丹青共同合作,带领画廊策划展览活动,同时加强与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各地的藏家、鉴赏家和艺术家、艺术机构的业务伙伴关系。

魏蔚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家更专注二级市场的画廊,稳固强壮的人脉网络是经营画廊的核心竞争力,在找到好的艺术品的同时,在目前多变的经济与市场环境中,快速地找到合适的买家接手也是关键因素。“在这种时候,速度要快。”魏蔚说道,藏家可能突然收紧资金,也可能突然有闲置资金,“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经营二级市场的两大根本问题是:好艺术品在哪里?资金在哪里?如何将这两个方面以最快速度进行匹配。在魏蔚看来,艺术品在二级市场的交易,应该紧紧围绕艺术本身的内容和速度。

对于国际画廊而言,将顶级艺术品留给欧美藏家似乎是更安全,也更便捷的方式,但厉蔚阁会将这些艺术品优先考虑放在亚洲市场上。格文坦言,“短期内,亚洲仍然会是厉蔚阁呈现重要艺术品的主要阵地”。(整理/钱雪儿)

景德镇 |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

就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

吕品昌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近日获聘就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吕品昌1962年生于江西。2008年11月至2020年9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雕塑创作研究所所长。

从1995年吕品昌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建立陶瓷工作室算起,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已经工作了25年。对于雕塑系的发展,吕品昌表示做系主任这些年,并没有做太多的拓展,他延续之前积累下来的教学结构和体系,继续深化已有的一些课程建设,另外逐步拓展雕塑系的学科建构。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伴随着运用陶瓷媒介展开创作与思考,吕品昌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陶瓷艺术的论述,其中 “论陶瓷缺陷肌理及其对雕塑介入环境的意义”“陶瓷特质论”等文章,对传统技术审美理论提岀了反思,“缺陷”肌理的审美论述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在理论方面奠定基础。

2015年,吕品昌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谈到,“当代陶艺既不能抛弃中国文化传承,也不能一味复制前人。陶瓷的前沿要面向陶瓷的未来,不断拓展陶瓷材料发展的可能性。”(整理/畹町)

上海 | 艺坛伉俪乐震文、张弛

举办“替山河立传,为时代留影”联展

乐震文(右)、张弛夫妇

9月25日,“琴瑟和鸣:乐震文、张弛“替山河立传,为时代留影”联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这是海上画坛的乐震文、张弛伉俪首次联袂举办联展。

在此次展览中,其中既包括他们的代表作,如乐震文一系列巨幅山水,张弛的《云水谣》系列、城市山水题材代表作《海上揽胜·七十长卷》;也有这对艺术伉俪新近创作的南极题材系列水墨,用中国式的笔墨描绘南极。

乐震文、张弛的绘画创作历程,几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可以令观众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这个时代艺术家的发展契机和艺术家自身所勃发的创造力。

乐震文、张弛《净土荡尘埃》

乐震文《素风发微霜》

“画画时,我喜欢静静地轻轻地磨墨、展纸、执笔,静静地思维,随即出来各种的形态,就是这样的形态,也不让它有即时的肯定,一定是渐渐显现,随时修整。通过周围物体的表述,才慢慢地看出这一个物体的形态和深度,我把这个过程称为“养”,我的画是慢慢地“养”出来的。”这些随想,都来自乐震文。(整理/畹町)

上海 | 艺术家安德烈·布特兹

化身为“光、色彩与希望”,个展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

安德烈·布特兹

近日,德国艺术家安德烈·布特兹(André Butzer)的个展“光、色彩与希望”(Light, Colour and Hope)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行。展览围绕布特兹最为人熟知的卡通形象与色彩风暴,呈现其25年来的实践成果。

作为其经年探索的成果之一,此次展出的“纳萨海姆”系列是布特兹托生于画布空间的一个乌托邦。纳萨为美国宇航局(NASA)的音译,指代遥远的彼岸;而海姆(Heim)在德语中则意为家。“纳萨海姆”既内指他未受外界侵袭的精神领域,又可以外拓为介于这种远近之间的绘画空间。这一特别的存在使得布特兹能够挣脱物质世界的时空束缚,从而获得自由。

安德烈·布特兹《光,色彩与希望:纳萨海姆系列油画:抽象画4710号》

布特兹的艺术同时受到德国表现主义与流行文化的深刻影响,并由此开创了个人风格。他1973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长于美国流行文化的盛行年代,见证过“柏林墙”的倒塌,曾幻想一个桃源般的加利福尼亚,但是在2001年移居洛杉矶后,又陷入了一种乡愁。布特兹的艺术同时受到德国表现主义与流行文化的深刻影响,并由此开创了个人风格。他的绘画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将不同的图像平等地置于画布之上。你能在他的画里辨认出类似卡通的形象,或是德国表现主义的用色与线条,但又不能将其归于任何一类。

“我就是我艺术的一部分”,布特兹这样说道,他在作品中保持自我的隐身,又转变为“光、色彩与希望”的化身。如今,布特兹的作品收藏于柏林汉堡车站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文/钱雪儿)

上海 | 艺术家郭利伟

融合中国书法与西画技法,在园林、石山中“心游大荒”

郭利伟

9月26日,艺术家郭利伟的个展“心游大荒”在上海BAC竹园艺术中心开幕。展览集中展示了郭利伟三个作品系列——《游园》、《山行》和《石孕》。

郭利伟的作品包含东方美学的特质,他将中国书法的线性技法运用于绘画创作中,取代了传统西画对光影和透视关系的强调。另一方面,他熟悉西方创作媒介的属性,其浓烈的颜色和肌理质感为中式景致带来了历史感。

郭利伟“心游大荒”个展作品

此次展览借用了清代黄钺所著《二十四画品》其中的一品“沉雄”作为策展线索,即“目极万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为之昂”。用古代文人的美学观来形容郭利伟的创作颇为契合,大气而不张扬,洒脱而不混吝,在东方的含蓄之中隐含着力量。

郭利伟1974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9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美学观的背后反映了个体的自身语境和道德观。成长于北方黄河流域的画家,骨子里带着中原文化的烙印——粗旷、热烈、厚重、沉稳、谦逊。因而,他刻画的园林、庭院、石山等也呈现着拙朴气质,他对写意的追求也是内心的写照。(文/畹町)

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

呈现当代紫砂艺术的传承与探索

在从艺四十年之际, 六十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9月27日于上海中心大厦宝库文化中心举办了“金玉琅琅·云间抟砂”——季益顺师徒紫砂作品暨“福禄寿·玉金砂”展,展出了季益顺及其主要弟子的作品,呈现了当代紫砂艺术的传承与探索。

季益顺

季益顺 1960年生于陶艺之家,后随紫砂名家高丽君、王小龙学艺。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下,对紫砂艺术有着深刻理解的他,练就了精湛、娴熟而全面的手工制壶技艺,年轻时即在紫砂壶艺界崭露头角。他在继承千年紫砂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不墨守成规,将高雅的紫砂艺术与“日用”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造型与装饰上都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他将壶艺造型与中国书画、雕塑完美相融,“画在壶上、壶在画中”,开创并形成了具有“诗情画意”特色的“季益顺紫砂艺术流派”。他的《江南水乡一景》五件组壶获第八届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比金奖。

季益顺紫砂壶

季益顺认为,紫砂文化是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此次在宝库文化中心举办师徒紫砂展览,既是紫砂技艺薪火相传的典范,也是紫砂文化与海派文化交融的集中展现。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宜兴紫砂,兼具韵致、天趣,在海派书画金玉之砂与笔墨之意,在海派文化的推动下,二者因缘际会,逐渐珠联璧合。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丁蜀镇党委书记陈雪峰以及宝库明日匠心总经理韩颖等表示,上海开埠以来,作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孕育而生,为紫砂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海派文化深具积极向上、不拘一格的文化属性,更成为一大批紫砂名家、文人墨客共同施展才情的舞台。(文/李梅)(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EOS R5背后的故事 专访佳能中国石井俊幸先生

7月17日,我们采访了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石井俊幸先生,以及佳能(中国)有限公司的高级经理栗开宇。在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