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财经人物> 正文

专访京东金融CEO陈生强京东金融:名字有点“hold不住”业务了

南方都市报 2018-11-09 07:02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

作为金融科技独角兽,京东金融更名“京东数字科技”成为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昨日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就此接受了南都等数家媒体专访,深入探讨了“数字科技”的内涵。这是更名消息传出后,京东金融首次正式出现在媒体视野中。陈生强也首次公开对数字科技新定位进行了阐释:“作为数字科技公司的我们,需要让数字科技成为连接金融和实体产业的桥梁,一手助力金融数字化,一手助力产业数字化。”

PART1谈更名

金融数字化是根基

南都:京东金融为何更名“京东数科”?更名后金融类业务会成为一个怎样的角色?

陈生强:我们的确在筹备将公司更名。其核心原因是,京东金融现在不仅在做金融科技,助力金融的数字化,还在助力实体产业的数字化。我们做的业务已经超出金融的服务范畴,比如智能城市、智能养殖、机器人、IoT(物联网)相关的业务等等,名字有点“hold不住”业务了,所以要更名。我们的这个变化,与Google设立母公司Alphabet的逻辑是一样的。

未来我们所有的业务都将与数字科技相关,金融科技仍然会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这一点不会变。而其他的业务线,都会陆陆续续在今年末到明年上半年期间推出来。

南都:那么未来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陈生强:整个金融类业务是我们的核心基础。正是在这个核心基础上,我们不断往外拓展,一环扣一环,但根基不能丢。

为什么金融是根本?第一,可以理解的是,金融是一个对数据和数据技术要求最高的产业。可能其他产业都可以错,但金融产业不能错,错了的话钱就收不回来了。因此从金融领域的深度积累出发,再衍生到其他领域去,反而更容易一些。所以在京东数科底下,京东金融一定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板块。第二,不管金融行业发展到哪个阶段,都需要去深度服务产业。我们的金融和其他几个业务板块是相辅相成的———有了产业的需求,才有了金融;而金融的力量,又可以反哺产业的发展。如此一个正循环,就形成了京东金融内部的“网络效应”。我们需要让数字科技成为连接金融和实体产业的桥梁,一手去助力金融数字化,一手助力产业数字化。

PART2谈“转型”

产业数字化是应然

南都:为什么会考虑从金融科技向数字科技转型?其中的逻辑是怎样的?对京东金融未来的发展有何考虑?

陈生强:其实从金融科技到数字科技的转变是自然而然的,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转型,而是顺其自然的一个过程。

金融一直都是跟实体企业紧密结合的。金融的产生实际上最早是基于贸易的需要,因此电商本身是一个数字化程度很高的行业。京东金融发展早期,就是在电商基础上形成了数字化金融的能力,去服务电商产业。

但金融只是其中一个小场景。未来,我希望能够用数字化金融的能力去服务更多产业,参与更多其他的行业场景,让金融科技升级为数字科技。将数字化产业能力与数字化金融能力结合起来,真正让产业获得科技的赋能。

南都:未来京东金融的数字科技转入其他行业的标准是怎样的呢?

陈生强: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市场容量和规模不足够大不做,产品没有独创性不做,不能给产业带去价值不做,跟数字科技无关不做。

即是说,进入到这个产业,能给这个产业带来价值,提升产业效率,降低产业成本。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再追求技术、产品的独创性和市场规模。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够进行复制。

南都:能否具体谈谈京东金融目前正在做的一些产业数字化的案例?在做一些怎样的科技输出?

陈生强:拿智能城市服务来说,我们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打造一个“城市操作系统”,可以高效支撑多个领域的垂直应用,涵盖城市交通、规划、环境、能耗、政务和商业等,为城市打造从合理规划到高效运维、再到精准预测的闭环和可持续发展生态。这个操作系统目标是将整个城市运营和公共服务进行数字化,并实现智能化。

而城市中的主体仍然有金融的需求,于是我们基于这个系统打造了一个智能城市信用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把城市管理部门、企业和个人的数据汇聚在一起,给多方提供信用服务。而这种信用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数字化,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甚至街边小店,通过将自身的经营行为数字化,使得自己的信用成为“可评价的资产”。如此一来,便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各类金融机构的支持。

南都:那么京东金融转入其他行业后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陈生强:我觉得是做最大公约数。一方面,我们会一直做储备,第一是技术上的储备,第二是应用场景的储备。数据是科技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另一方面,在数字世界里,共生大于竞争。中国还有很多的行业和产业有待数字化,这需要所有产业从事者共同去探索,共同去推动。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熊润淼

新闻推荐

专访ABB CEO史毕福:看清全球制造业大趋势

史毕福劳动力套利时代已经结束,人力成本不再是竞争焦点,制造业的未来在更小、更靠近消费者、更加敏捷的工厂里。与此同时,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