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要在这里过“最后一关”
反映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和公司治理全貌的年报,不仅是上市公司依法交出的年度“成绩单”,更是投资者评价和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记者近日探访上海证券交易所,揭秘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最后一关”。
在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承担着为年报披露把好“最后一关”的重任。据介绍,2015年初上交所调整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模式,由按辖区监管转换为分行业监管。对接现行信息披露监管模式,沪市上市公司年报审核采用“行业小组为主体审核、年报小组提供业务支持”的模式。
基于“行业、会计、法律”三位一体的年报审核机制,行业小组的任务是明确重点审核公司名单,提前梳理公司情况,深入挖掘问题和风险隐患,建立完善的问询函撰写与发出机制,提高问询质量。年报小组的职责则是集中做好审核的统筹安排、业务培训、疑难处理、情况汇总等方面的工作。
事前,各个行业小组都会根据交易所整体方案要求,结合组内公司行业经营情况,形成组内具体审核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机制以及组内行业、会计、法律审核人员。事中阶段,行业组长和组内骨干成员对每一封函件和回函均仔细把关,确保审核问题专业、直中要害。行业小组则通过专题讨论和每周例会等方式,督促和实时掌握审核进度,保证组内审核能够按时按质完成。
而在事后阶段,行业小组会及时总结审核情况,梳理出风险公司,采取提交相关监管机构关注或核查以及提交纪律处分等措施,实现年报审核成果“落地”。
关注“问题公司”、找出风险隐患,是交易所年报审核的重要环节之一。
近年来,一些主营业务停滞、丧失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在年末通过高溢价出售资产、债务重组、减值准备计提转回等方式,逃避“披星戴帽”的命运。对此,上交所年报审核在全面梳理风险的基础上,强化了对年末突击交易的监管。据悉,去年上交所对30多家公司的疑似突击交易行为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反复问询,并引导媒体关注解读,借助舆论力量形成市场约束。
2015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频现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模式。这也使得“三高”并购后遗症成为2017年年报审核关注的重点之一。
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透露,在对并购重组公司的年报审核中发现,一些公司并购标的实现的业绩刚好“踩线”,部分公司实现业绩远低于承诺业绩,标的资产质量堪忧。为此,上交所先后发出了40多份涉及并购重组问题的年报审核问询函,占总数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上交所共对1419家公司披露的2017年年报进行了全面审核,发出年报审核问询函170余份,提出各类问题4000余个。
“我们的使命就是通过年报审核,督促上市公司真实准确披露经营质量和财务状况,并把其中的风险‘晒到阳光下\\’,让投资者看得清、理得明,投资决策有的放矢。”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新华社上海6月7日电
新闻推荐
据中证网消息6月11日,6只备受关注的战略配售基金正式对外开售。从销售渠道来看,投资者对这6只“独角兽”基金极为热情。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