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海药业商业模式或垮塌 顶尖私募提前离场
华海药业依赖的出口转内销的逻辑或遇阻,那么这将侵蚀其国内的增量市场,冲击面积难以估量。
本周,最惨的股票当属华海药业,连续五个跌停板,连高管都出来亲自护盘。
表面上,这场危机由美国药监部门禁令引发。
然而,华海药业或面临更大的利空——出口转内销的逻辑或破灭,将直接摧毁其在中国的增量市场······
更为关键的是,大量公募私募基金在华海药业上“短线操作”色彩强烈,因此投资者不要因美国药监局所谓“改口”,而盲目乐观!
深陷致癌疑云,受影响产品占总收入13%
作为原料药巨头的华海药业,在国庆节前突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重磅“炸弹”——市场禁令,在七日国庆长假结束后,连续五个交易日跌停。截至10月12日(周五)收盘,股价报12.92元/股。
这场疯狂抛售缘起于数月前的缬沙坦事件。据了解,缬沙坦是一款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抗高血压类药物,也就是降压药。今年6月份,作为仿制药的缬沙坦因致癌风险被22个国家召回,缬沙坦活性药物成分测试中含有来自供应商的原材料杂质,矛头指向了华海药业。
据悉,所谓的“杂质”是亚硝基二甲胺,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类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这种物质属于有机化合物合成中间体,可常用于工业硫磺、橡胶促进剂、火箭燃料、抗氧剂、工业用溶剂、杀线虫剂等制造,被认定为强效致癌物质,可以损伤动物的肾脏、肝脏和呼吸道。
9月28日,美国食药监局突然发布一份进口销售禁令的名单。国庆假期结束后,深陷“禁令门”的华海药业发布公告,美方禁令将影响对华海在出口美国市场的原料药业务,亦会对公司2018年全年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
广发证券分析师吴文华认为,美国市场影响主要是川南基地的原料药及其生产的制剂,受影响产品约占总收入的13%,历史经验看禁令解除时间为1-2 年。
另据了解,因受到“致癌门”影响,华海药业还受到美国医药患者对其子公司的诉讼,涉及到欺诈隐瞒、不当得利等行为。
各位投资者要知道,由于美国存在集体诉讼制度,往往涉及极高的赔偿额,那么华海药业还面临着未知数额的潜在赔偿。
“通道逻辑”或打碎华海美梦
投资者不要只盯着禁令本身。
要注意到,华海药业较为依赖着“出口转内销”逻辑,也就是国内外统一生产线的产品可通过一致性评价,这在国内医药业具有巨大优势。
富凯君看到了一份2017年中国药企赴美新药报审(FDA)报告,其中显示,华海药业获批的数量居国内药企之首,加上暂时性批准的产品,2017年华海药业总计10个产品获得美国新药审批,远超恒瑞制药的6个批准数量。
实际上,华海药业是中国第一个通过美方FDA制剂认证的药企。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2011-2017年之间(除2013年),华海药业在美国仿制药申请获批数量持续上升。
由于国内药监部门存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即指对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按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
这个制度出现了一大利好,即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获准上市的仿制药,和在中国境内用同一生产线生产上市并在欧美日获准上市的药品,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因此,华海药业则大大受益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红利通道——出口转内销!
更有券商研报评价称,“目前华海药业的出口转内销路径在政策上已经完全打通,公司有望显著受益。”
那么,关键问题就出现了。据悉,“致癌门”涉及的缬沙坦背后,涉及三种规格的片剂通过一致性评价,那么这就引发华海药业在美国、欧盟市场遇到禁令后,其在国内市场的一致性评价是否会遇阻,或者直接宣布无效?
一旦成真,这将引发大规模的利空。
机构资金“快进快出”
富凯财经统计发现,公募基金在华海药业的操作“快进快出”,从2017二季度开始,“基金产品”(以公募基金为主)数量波动过高。
可以看出,机构持仓并不长期看好华海药业。
另一个佐证就是著名百亿私募淡水泉——这是长期价值投资的私募典范,2017年三季度开始建仓华海药业,但在2018年二季度便全部清仓。一定程度,这种操作手法并不符合赵军长期投资的逻辑。
华海药业将如何演绎自己的故事,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富凯财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坪9月25日晚,又一家新三板企业正味食品(871723.OC)宣布筹备港股上市。其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近日与永拓集团签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