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券商观点> 正文

2019:如何用金融思维应对危机?

2019-01-02 11:57

马克·吐温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上去每个人都是对的,但实际上他们都错了。

经济不好,信贷紧缩,企业裁员,美股崩盘,金融危机如影如随。灵哥知道,2018每个人都不好过。

网上出了一些刷爆朋友圈的奇谈怪论,什么人生赚钱靠康波,一辈子只有三次机会。讲的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00年前的理论,大概就是说资本主义50到60年一个长商品周期。后来被已故的证券研究员周金涛演绎,颇有宿命论的感觉。

相信这种无知言论的,我都懒得骂,懒人都喜欢给自己的困境找一个外在的借口。

如何在危机下生存?本文试图用金融思维搭建一个简洁而又可延展的框架,并引发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针对自己情况的深度思考。

金融业的核心就是两点:估值+博弈;你给资产估什么价,你的对手盘是谁?如何改变限制条件,能让自己在博弈中占优。如果我们用这个简单明了的理论应用在应对危机方面,那么估值可以涵盖成本,汇率,价格的含义,而博弈的最高境界是改变限制条件。

所以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应对危机,可以简化为 估值+改变限制条件的框架,简洁易懂但又极具延展性和可操作性。

(关于什么是改变限制条件,强烈推荐大家阅读我写的高盛不会教你的:改变限制条件)

在我们仔细阐述框架之前,首先应该从本质上洞察金融危机,不如让我们从一个典型危机的具体回顾来谈起。

骗局+赌局 - 08年次贷危机回顾

马克吐温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上去每个人都是对的,但实际上他们都错了。

这是电影大空头(Big Short)一开头的引用,提挈全片,也一语道尽了08年次贷危机的实质。

对冲基金管理人Michael Burry 最早发现了以次级贷支撑的美国房地产的无以为继,从而推断房地产会崩盘,有了做空美国房地产的念头。Michael Burry的想法遭到了投资人的一致嘲笑。

美国房地产怎么会崩盘呢?灯塔国二百多年,国力日益强盛,各类合法非法移民涌入美国,房地产一直跑赢通胀,难怪Michael会被投资人质疑和笑话。就连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在公开场合声称美国历史上从未在全国范围遇到房屋价格下行,"We've never had a decline in house prices on a nationwide basis."

居民以住房做抵押获得按揭贷款(Mortgage)是一个基本的信贷行为,但Mortgage太分散了,过去无法引起证券市场的兴趣。不过某一天,一位有创意的投行家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按揭贷款打包作为基础资产发行债券然后卖给投资人。这就叫做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发行MBS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你是一个投资人,你买了一户居民的按揭贷款资产包,你可能会遇到该居民违约的风险。但如果是把一百户居民的按揭贷款打包然后通过证券化切分成最小单位卖给投资人,那风险就可以忽略不计。比如万一一户违约,投资人也就遭受利息收入1%的损失而已。

看上去非常完美,但现实中的MBS则复杂很多,因为不同按揭贷款的质量是不一样的。有的户主是金领还款能力强,有的户主连工作都没有。银行对不同MBS根据质量进行分级:从AAA,到AA,A,BBB,BB,B分成了很多个级别,风险越高的评级越低。

问题来了,风险高评级低的MBS怎么卖的出去呢?狡猾的华尔街想了一个法子,就是把高风险的B级MBS再打包成一个证券包,就叫做CDO (Collaterized Debt Obligation)。华尔街的想法很幼稚,单个B级MBS可能违约,100个打包在一起同时违约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打包了一堆风险最高的B级MBS以后,华尔街居然就能给打包以后的CDO评级为A,甚至AAA,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低评级的MBS不会同时出问题,所以打包在一起就变安全了。

投行在狂欢着卖,投资人在闭着眼睛买,根本没有人想过他们买的AAA级的证券包,里面实际上都是B级的垃圾,一旦开始违约,整个系统就崩盘了。

在大空头电影中,当基金管理人Michael Burry发现了房市崩溃和金融危机即将到来的迹象,那就意味着他的基金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他必须通过改变限制条件来博弈,做空美国房市。问题在于,当时根本没有做空美国房地产的工具,于是他登门找了高盛,让高盛给他量身定做一个做空产品叫CDS(Credit Default Swap)。

这个产品牛逼,有点类似保险,但区别在于买CDS的人并不需要拥有这个标的资产,所以实际上CDS就是用来对赌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是这样的,如果你看空房市,房市的确跌了,那高盛就要赔给CDS买家钱,但买家需要每个月都给高盛交保费。

Michael在08年次贷危机中是真人原型,他是最早买CDS的,但他不是赚的最多的。次贷危机中真实的最大的赢家叫Paulson,他其貌不扬,在华尔街混到40岁才拥有自己的对冲基金公司,管理15亿美金资金。但他在纽约连房子都买不起,没人想嫁给他,一直到45岁才娶了自己助理当老婆,他跟他的合伙人都租房子住。

但他在次贷这一役中为客户赚了200亿美金,抓住了一生一次的完美机会。Paulson为什么能后知后觉还赚这么多?这是因为他江湖上混的足够长,认识人多,募资能力强,执行力也强,这一点是Michael Burry不拥有的限制条件。

他专门发了新基金去买做空房市的CDS。这个CDS是这样的,10亿本金,购买120亿美元BBB级的CDS,而每年只需要付1%的保费,即1.2亿美金。但实际上10亿美金放在银行是有5个点利息的,所以他只需要付8000万美金就可以赌120亿的收益。8%博弈1200%,哪有比这个更好回报的机遇呢?

Paulson手上做空的弹药不够,他开始募资,连大名鼎鼎的索罗斯也被他说服,相信他的判断,给他投了钱。Paulson前前后后从有钱人手上募集了几十亿美金的弹药,这个其貌不扬,连纽约房子都买不起的金融高级屌丝最终逆袭了。

有意思的是,这场危机中的赢家都是名不见经传。在这样一个被裹挟的错配世界中,绝大多数名校毕业的精英投行家,基金经理,却未能提前洞察危机,这证明他们面对危机不见得比普通人能有更高的见识。08年的时候,在普遍对房地产市场一片看好形势下,意识到崩盘的华尔街精英极少,一万多家对冲基金中买CDS产品只有100家而已,绝大多数也只是买了少量做对冲而已。

即使这100家买了CDS对冲,也不是每个都是赢家,还需要比耐心。当次级贷已经开始产生了巨大违约后,带着火药随时会爆炸的AAA,AA这些CDO证券居然评级保持不变。大空头电影中标准普尔的员工说了实话评级就是买的:如果我们不给这个评级,投行可以去找隔壁的穆迪。但对于买了CDS对冲基金来讲,不仅意味着自我怀疑和煎熬,还意味着如果房市未能如预料所崩盘,他们还将继续给投行付出每年不菲的CDS保费。很多机构撑不下去,或者怀疑自己错了,就提前就把手上的CDS卖出了。

对于投行来讲,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当他们意识到会有危机产生时,他们一边卖出持有的CDO给不知真相的接盘侠,一边做空自己的CDO来获利转嫁危机。在电影大空头中,甚至所有的投行都在找理由拖延给已经赢得对赌的Michael Burry进行赔付,不是以服务器坏掉了,就以合同找不到了进行拖延。

即便银行同意赔付,也不见得能拿的到钱,你如何保证投行有足够的流动性?何况空头的对家本来只是贝尔斯登,雷曼兄弟,Morgan Stanley这些投行;但房地产发生了系统危机时空头的对家就变成了美联储,和美国政府。

而美国政府最终救了Morgan Stanley和贝尔斯登,但放了雷曼兄弟破产,这让那些从雷曼手上买CDS的投资人亏损殆尽,雷曼倒下了,即使赌赢了,空头也可能一分钱赚不到。空头不能左右美联储救哪个银行,放哪个银行,所以拿回钱依旧是一个赌运气的事件。

危机四部曲

回顾经典的次贷危机,可以让我们得到以下的危机四部曲

1.即便是精英也不会知道危机的来临,真正能被提醒的危机就不叫危机了。谁都知道金融危机会循环发生,难的不是预测会发生危机,难的是预测危机发生的时间。

2.危机发生,极少人能全身而退。次贷危机中损失了几万亿美金,其中空头赚的最多的也就是Paulson的几只基金,总共给投资人(包括索罗斯)也就赚到了200亿美金。

3.赌赢了,也需要比耐心和信心,因为你的强势对家会连吓带哄逼你交出筹码或者忽悠你继续加入赌局不许你下场。你会面临着,要不低价交出筹码留个保命钱,要不可能连命都没有的两难选择。

4.赌赢了,你也不一定拿得到钱。如果强势对手盘耍赖或者采取你无法控制的政策,能否拿到钱还得靠运气。

绝大多数人都熬不到第四步就都死掉了。

从刚刚破灭的区块链泡沫验证下上面的危机四部曲。

年初的时候比特币上探19000美金的高点,徐小平才刚刚号召大家All-in区块链,有几个业界的人意识到这是系统崩盘的开始?

崩盘发生后,比特币在一年时间一路跌到最近的3700美金,其他小币种更是遭受毁灭性打击,又有几个人是全身而退?

接受了币进入熊市的人,又有多少人被忽悠抄底抄在了腰上?

即便是在交易中赚钱了,交易所是否痛痛快快的让你拿钱走?有没有倒闭的交易所,或者类似Okex这样当你想卖出时候却系统突然当掉让你错过卖出机会的情况?

然后你会发现,所有的金融危机,乃至所有的人生危机和以上说的四部曲几乎是一致的。

大龄剩女的危机

突然之间就被剩下了,这之前没有人会警告你,每天都是小哥哥邀约不断的日子谁会警告你呢?

不仅你剩下,你身边很多朋友也剩下了。

剩下了,就再也找不到比前男友更好的伴侣。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能是渣男,每天欺骗你忽悠你。

总算找到了一个靠谱的,你面临的竞争者也不少,他也未必最终会选择你。

中年返贫的危机

突然之间蒸蒸日上的公司把你裁掉了,这之前每个人上上下下都说你很重要,完全想不到。

不仅仅是你被裁掉,身边的同龄老哥们儿很多都被裁掉,而大家都背着巨额的房贷,给孩子付着昂贵的学费。

最可怕的是,之前公司忽悠你掏钱支付的期权也过期了,或者还是发给你,但稀释了一百倍。

你跟公司进行劳动仲裁,即使打赢了,公司也可能倒闭清算从而一分钱拿不到。

危机的发生无可避免,与其担心危机的发生,不如考虑如何应对危机。

金融市场中应对危机的方式很简单,如果人人看好你也买的股票突然大跌了10%,你就做好资产估值损失的准备卖出,实在不甘心还可以反手做一手空单。前者叫重新估值,后者叫改变限制条件。

大萧条的赢家

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据估计有1000到1500万人失业,而那时候美国的总人口最多1.2亿。大萧条发生后,找不到工作的人,就偷偷趴上火车,全国到处串联,到处流浪乞讨坑蒙拐骗,甚至杀人抢劫。

中产阶级迅速返贫,穿着一两百美金的昂贵西服在路边卖苹果的可能昨天还是某公司的副总裁。

几千家银行破产,无数人的存款财富一夜消失。但有人败落,也有人兴起。

普利策奖获得者Studs Terkel在他的畅销书《艰难时代:亲历美国大萧条》中写了这么几个成功故事,和灵哥的应对危机模型:金融思维 = 估值+改变限制条件丝丝入扣:

百业萧条,但卖酒却发了财!用今天的话来说,叫收割焦虑。金融危机,人的心情不好,都去喝酒了。美国1920年颁布了一个奇葩的禁酒令,凡是卖酒都违法,搞的卖酒这行从地上转向了地下。

当时很多富人都破产,纽约港停了一堆豪华的私人游艇无人问津。有个女孩是卖二手游艇的,大萧条来了,现在把游艇卖给谁去呢?

经济萧条时游艇不能当饭吃,你送给人,别人还要花成本维护,资产的估值逻辑发生变化,博弈的限制条件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卖游艇的限制条件是限制在“享受”需求,大萧条发生,“享受”需求消失了,富人也不见了,博弈没有了对家。

这两件事都让人很头疼,不过这个女孩很快找到了办法,把游艇卖给私酒贩子。私酒贩子用外表装修豪华的游艇运输私酒,躲过警察的检查。在这个范式转换中,估值逻辑和博弈的限制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女孩把游艇里面的内饰全部拆掉,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运酒的内部空间,外观仍然保持着豪华奢侈。私酒贩子也愿意以合理的价格来购入游艇,女孩也赚取了不菲的佣金。

大萧条前,有钱的企业根本不怎么鸟广告公司,那时候有点像中国的八十年代刚开放的时候,东西闭着眼睛都卖的出,需要什么广告业。但大萧条一来,东西卖不出去,就需要广告公司来出点子了。

这是典型的外部限制条件发生变化带来的企业新需求,后来当过参议员、助理国务卿的威廉本顿在大萧条那一年29岁,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

威廉本顿敏感的抓住这一变化。他通过在广播节目里插广告、制作让人记忆深刻容易传播的广告歌,很快就让一款牙膏的销量翻倍。本顿的成功让他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广告订单,发了大财,没几年,公司也成为了美国排名前六大广告公司。

威廉本顿一直说他很感谢大萧条,如果没有大萧条他永远赚不到那么多钱。没有大萧条,企业就不会因为外部限制条件的改变而产生广告的需求,也就不会给威廉本顿这样的点子大王机会。

韩国如何摆脱亚洲金融危机

日本在八十年代末陷入失落的二十年,一直到这几年安倍上台后才略微复苏。而韩国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几乎国家沦落到破产的边缘,但仅仅低迷了一年,韩国就全面重新崛起,很快在半导体,游戏,韩流文化等产业都领先亚洲乃至世界。为什么韩国在摆脱危机方面比日本做的好?

从 “估值+改变限制条件”的框架来洞察韩国解决危机的路径,就一目了然。除了对汇率重新估值带来的韩元走低外,总统金大中率领政府和企业,工会坐下来达成了一项降低成本的协议。即企业可以对员工裁员,可以降薪,固定合同工可以转成临时合同,工人答应可以免费加班。韩国国民在危机来临时的牺牲,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在另外一方面,韩国答应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开放外资持股比例的要求,并开放了债券市场,增加了资金渠道。

韩国的企业一方面降低了成本,一方面改变限制条件获得了资金,居然企业很快就扭亏为盈,这样又可以继续到资本市场重新提升估值融资,获得资金,整个危机就被扭转了。

即使如此的成功,韩国97年对IMF的让步至今都让部分韩国国民诟病。三星电子至今的控股股东已经成为了美国的金融财团,如花旗,摩根斯坦利等控制三星股权55%,在优先股的利润分配上占到了80%。三星实际上的大部分利润被美国金融财团拿走,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这二十年大力扶持三星的原因,包括向三星低价转移了很多美国的技术。鉴于在1G和2G时代欧洲崛起给美国企业造成的压制以及80年代日本崛起对美国的冲击,美国在通信技术转移方面对日本更多是打压,把日本定位成为通信零部件的供应商,反过来扶持已被美资控制的三星电子,这才是三星过去二十年崛起的真实原因。为了挽救韩国的危机,居然把韩国最优秀的企业卖了,这让一贯民族自尊心超强的韩国人情何以堪。

挽救危机,改变限制条件,其实牺牲是挺大的;插播一句,作为中国人,幸亏有华为。

反观日本所谓失去的二十年,是日本在估值和限制条件方面都未能做有效的改变。在降低估值方面,首先汇率上日本自从广场协议后对美元从1美元250日元升值到88年的1美元120日元。经济泡沫破灭后,日元几乎未在汇率方面进行大调整,到今天的1美元110日元,和三十年前几乎没有变化,其次劳动力成本未能有效降低,日本的企业终身雇佣制做了调整,但基本保留。

在限制条件方面,本质来说是美国主导打压日本,把电子产业分配到韩国和东南亚,这一点日本是心知肚明却毫无办法。而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本既没有足够多人口,也没有产业政策及有效的内部机制推动中国类似BAT的产生。所以从结果上看,日本最多曾达到美国GDP的70%,现在连四分之一都不到。

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波及到了中国,朱镕基总理坚定表示人民币不贬值。放弃了汇率贬值这一块,那就只能降成本了。最终我们解决危机的方法是98年几千万国企员工的下岗和2001的加入世贸。前者让国家轻装上阵,后者改变限制条件。

5次破产的特朗普如何翻身

美国总统特朗普现在牛逼哄哄,其实他破产过5次,最多时候公司负债过92亿美金,其中个人担保了9亿美金。这印证了咱们上面写的危机四部曲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特朗普这样的大老板都无法预知危机,而且也无法避免危机。

特朗普负债92亿美金的时候,曾经指着街边的乞丐对当时还没成为他第二任太太的Maple说,我还没有这个乞丐有钱,他的资产是零,我是负的92亿;不过Maple并没有因此离他而去,反而跟他结了婚。

特朗普90年代的危机完全来自于他的好大喜功,他在大西洋城建了三座赌场,川普广场,川普城堡和泰姬陵,其中泰姬陵赌场装修极其豪华,是全世界最豪华赌场。但是9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市场不好,川普很快就遇到了麻烦。到了1991年,川普在大西洋城的三家赌场,加起来总负债超过了30亿美元,加上川普集团其他的负债,总共的负债差不多90亿美金,每年还贷利息就要3个亿美金。

银行很快就找上了门,当时特朗普的债主有四家信孚银行、花旗银行、曼哈顿银行、汉诺威信托公司。

让我们看特朗普是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的。

首先呢,他表现出迷之般自信,灵哥觉得这是他一个非常优质的品质,是人都会遇到危机,如果遇到危机就没了自信,变得唯唯诺诺,低三下四,那只会让身边的人更加失去信心,就没可能摆脱危机了。

特朗普表现的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样,他像一个国王一样给银行画大饼。他表示我曾是你们最优质的客户,现在我遇到了一些小麻烦,但是我是肯定能熬得过去的,问题解决以后,我还可以帮你们赚大钱。

想想今天特朗普在任何场合都忽悠美国人民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相信大家都可以感受到他当初的那种迷之般自信。

银行被唬住了,继续谈判。

改变危机的金融思维 = 估值+改变限制条件

特朗普不愿意在自己困境时候降低自己资产估值,但他真的是改变限制条件的高手。

他反过来将银行一军:如果我让公司破产,现在房地产市场那么差,那会严重资不抵债,你们的债务也别想拿回来。你们还不如给我时间让我挽救公司。

欠债的成为了大爷。不仅如此,特朗普还得寸进尺要求银行继续给他借款6500万美金,让公司不至于因为缺少短期现金流立刻倒下。

这四大银行当然不是菜鸟,但当时的情况的确如此,要不选择追债在房地产最低点让特朗普赌场破产,银行也要亏大钱,要不选择相信特朗普让他解决问题。

权衡之下,银行只能选择相信特朗普,不仅如此,还同意了继续借贷6500万美金以保证特朗普企业短期的开销。不久,特朗普又成功说服银行把借的钱和利息,延迟五年连本带息偿还,给他赢取时间。

解决了银行的逼债,特朗普为了解决泰姬陵的债务就发行了6.75亿美金的垃圾债,利息为14%,但最终还是他还是挽救不了泰姬陵破产的命运。

不过特朗普也不怕什么,他一边变卖他的游艇和其他资产,一边不断对他旗下赌场进行破产重组,每重组一次,他都要求债权人减免他个人担保的赌场债务,从1991年到2014年,泰姬陵赌场一共重组了五次才最终关门歇业。

与此同时,特朗普又利用银行给他留出的时间经营其他业务并大获成功,包括电视真人秀学徒,环球小姐等都让他赚的盆满钵满。

从特朗普的例子可以看到,他主要是通过改变限制条件来解决危机。其中第一是成功说服银行放弃逼债给他留出重组负资产的时间,其二是开拓了新的赚钱业务。这种解决方式有点像经济软着陆,即并不是选择一次性出清重新开始,而是选择时间换空间。

他死活不肯低估值处理他的资产,相反等熬到1995年,房地产市场回暖,他把旗下的赌场打包拿去上市,居然筹到了2.9亿美金。而在1995年当年,特朗普购买了华尔街40号的曼哈顿信托大楼,然后改名为特朗普大楼(the Trump Building)。特朗普吹嘘他只花了100万美金就完成了交易,虽然价格未必如他所说的那么低,但因为当时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想买但最终没买造成了大楼股东信心受损,大幅降价抛售是事实。据福布斯后来估计,这栋楼现在净值5.3亿美金,是特朗普拥有的最值钱的资产。

因为成功改变了限制条件,延长了银行的债务,特朗普最终把危机变成了转机。

宝石和垃圾 - 危机下的估值逻辑

关于估值这件事情,我们稍微多谈谈。

什么是宝石?什么是垃圾?在正确价格买入的资产就是宝石,在错误价格买入的就是垃圾。在正确价格卖出,垃圾也可以卖出宝石价;在错误价格卖出,宝石也会卖成垃圾价。苹果在1000亿美金市值买入就是宝石,在10000亿美金市值买入就是垃圾。

李奥纳多演了一部片子叫华尔街之狼。小李子演的乔丹发财是靠正规在证券公司打工吗?不是,而靠着卖粉红单(Pink Sheet)发财。粉红单就是垃圾股,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每一单的抽成利润是50%,卖一万美金的股权给投资人,乔丹抽走5000美金。

华尔街之狼电影真实隐含的含义是:华尔街卖的股票都是垃圾。华尔街之狼讽刺的不是乔丹的卖仙股的公司,讽刺的是整个华尔街,整个金融市场。

这是因为投行卖给你的时候投资人老早把肉吃完了,能给你留点骨头就不错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80%以上五年以后就都变成垃圾股了。不信?你们去看看你们熟悉的中概股。

对很多企业来讲,一个男性雇员三十岁的时候是宝石,有活力有经验给企业创造最多价值,四十岁时候就可能是垃圾,老油条工资高思想落后于时代还爱抱怨,每天就想早回家陪老婆孩子。一个女性雇员二十岁时候是宝石,年轻漂亮上进爱学习愿意为企业奉献,三十岁时候可能就是垃圾,不好管工资高随时结婚生孩子。

我以前公司实习生英国留学回来,她想进金融公司,但她处处碰壁,托我帮她。我说现在金融业今天是如此的重灾区,都在裁员,你一个学Marketing的肯定没人要你啊。

我很清楚知道,她不是找不到工作,她是找不到月薪两万的陆家嘴国贸高大上的金融岗工作。

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再光亮的宝石都会变成垃圾。你会发现你没想象的那么重要。所以做一个雇员要对自己重新估值,同时改变限制条件。如果你不想丢这份工作,主动去找老板谈冻薪甚至降薪,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

海归留学生,你会认为自己是宝石,父母为你的留学花了巨资,你喝了洋墨水,英语讲的贼溜,眼界宽广,外国朋友一堆,老师都夸你论文写得好,但如果你没有过人之处招聘市场就可能认为你是垃圾。

个人是宝石还是垃圾不在于你为你的教育投入了多少成本,而在于你能给企业创造多少匹配的价值。企业是宝石还是垃圾不在于风投给了你多高的估值,而在于你能给社会创造多少价值。

延展思考

在以上的讨论中,灵哥总结了典型的危机四部曲并提出了用金融思维应对危机的一个极其简洁的框架:估值+改变限制条件!

我筛取了次贷危机屌丝逆袭,大萧条的赢家,特朗普的迷之自信,韩国振兴等多个案例来验证应对危机的框架,居然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商业案例都可以被统一在框架中。

基于在商业方面论述过多,我这里提出关于个人限制条件的一些延展思考,即当个人遇到危机和困境时,有哪些可以自我突破的限制点:

冲动不理性

永远在等待

害怕承诺

决策焦虑

缺乏自信

完美主义

世界欠我的

嫉妒

个人主义

缺乏想象力

懒惰

延迟症

缺乏安全感

乱花钱

不在乎他人

组织能力

个人魅力缺乏

不专注

孤立不社交

虚荣心

自以为是

控制狂

负能量

若您有心进步,不妨把以上灵哥列举的23点一一记录收藏下来,跟自己对照,找出自己需要突破的地方,并在遇到问题时,时刻回来和这23点进行对照。

归根到底,世界由人组成。遇到危机,改变限制条件不能简单理解为偷奸耍滑,搞关系耍手段,最终还是归结到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特朗普如果没有迷之自信,银行也不会给他机会。关注自己如何能拥有一个伟大的人格,才是遇到危机时,你能解决,而他人沉沦的分水线。

(关于什么是改变限制条件,强烈推荐大家阅读我写的高盛不会教你的:改变限制条件)

这篇文章酝酿了两周写了两个通宵,几易其稿,算是2018年最后的一天灵哥给大家的元旦礼物!喜欢就请点赞,觉得有用就转发到朋友圈和身边的朋友。感谢!!!

新闻推荐

中国电影年度票房破600亿大关 《红海行动》排名第一

央视财经微信公号12月30日消息,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继续走高,继去年的559亿之后,终于站上了600亿大关。中国电影年度票房破6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