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券商观点> 正文

带量采购方案靴子落地医药类基金获布局良机

信息时报 2019-01-22 01:59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梁诗柳

曾频繁遭遇“黑天鹅”的医药板块,经过大半年的大幅回调之后,近期开始有反弹的迹象。上周四,国务院发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随后一个交易日,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大涨2.29%。多家券商研报认为,第一批带量采购试点结果出炉后,医药板块的估值水平已充分反映了市场预期。但从国家版文件来看,最新文件并未出现边际负面因素。随着医药公司业绩密集披露期即将到来,板块结构性机会凸显。

医药生物板块出现反弹

1月17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实行招采合一并保证药品供应,首轮带量采购周期1年。由于方案比前期市场预测更为温和,医药生物板块整体出现大幅提振。Wind数据显示,近两个交易日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累计涨幅为2.78%。仅就个股而言,近两个交易日医药生物板块内近三成个股涨幅超过3%。部分个股更获深股通、机构的青睐。如上周五,恩华药业、贝达药业双双涨停,两股买入前五席位上均出现了深股通、机构专用席位。

深圳一大型基金公司医药主题基金经理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医药板块估值溢价率达到近十年来的偏低水平,上市公司业绩温和复苏,景气度水平再度上升。而且,从筹码集中度来看,机构对板块的配置比例降低,风险收益会更好。上述因素都表明,医药股存在良好的布局机会。随着带量采购最新文件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在推进带量采购的步伐更加的稳定温和,前期市场的过度悲观情绪将有所缓解。但政策不确定性依旧存在,判断今年医药板块主要存在结构性行情,医药服务、医药升级、创新药方向存在较大机会。由于仿制药板块政策风险还没有消除,在配置上宜暂时避开受政策影响的细分板块。

长城证券研报也表示,前期市场对带量采购政策的反应和预期过于悲观,现在集采方案靴子最终落地,集采范围的扩大需要参考试点地区情况决定,预计短期内试点扩大的预期不大。市场对医药行业未来政策担忧已经得到消化和释放,市场有望随情绪的修复走出反转行情。且长期来看,中国社会老龄化大背景下,医药板块内生动力强劲,估值合理的条件下具有长期配置价值。

主动型基金表现较突出

回顾去年医药板块的表现,可谓跌宕起伏。去年上半年,“医药”和“健康”成为基金业绩的护身符。然而进入下半年,疫苗事件、带量采购政策、同仁堂过期蜂蜜等又使板块再度低迷。但总有一些基金表现出较强的抗跌能力。同花顺数据显示,剔除分级基金后,目前市场上共有65只医药行业基金。记者将上述基金将2018年5月30~2018年7月6日、2018年7月16日~10月19日、2018年12月6日~2019年1月4日的阶段净值增长率分别整理出来,在这三个医药生物指数明显下跌的阶段,每个阶段均跑赢同期平均业绩的基金仅有12只,包括广发生物科技指数(QDII)、添富全球医疗混合(QDII)美元现钞、平安医疗健康混合、南方医药保健灵活配置混合等。这些基金均是QDII和偏股型基金,未有一只为被动指数型基金。

从这些基金的资产配置看,能够连续跑赢同期同类基金,主要得益于基金经理独特的投资思路或选股能力。以平安医疗健康基金为例,其在去年二季度,股票仓位还超77%,但到了三季度已下降至不足三成,四季度股票仓位继续下降。该基金四季报显示,股票仓位只有18.10%,而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合计就有81.77%。

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乔海英在四季报中表示,政策对行业的影响短期是淘汰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企业,长期是奖励研发、创新实力强的优质企业。基于这一判断,短期轻仓位回避风险,配置总体以行业内领军公司、受益于政策引导方向的公司为主,同时围绕着肿瘤、心血管、糖尿病三个大病症的长期疾病谱变化趋势来优选标的。但医药指数调整幅度超预期,净值仍有损失。他认为,国家和居民对医疗行业的投入仍在继续加大,未来随着发展,医疗服务的供给扩张、药品质量向国际看齐、医疗需求前置到保健需求等等,医疗健康产业仍具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在当前情况下,格上财富研究员张婷认为,医药板块具备一定的龙头效应,好的公司的业绩远远好于其他公司。但优质的主动管理型医药基金配置价值能否高于医药指数基金,关键还是要挑出优质主动型基金,投资者可以从基金经理的研究背景、基金长期业绩的稳定性两方面进行判断。

短期避开曾踩雷的基金

事实上,由于医药板块经常爆雷,行业基金踩雷概率较高。同花顺数据显示,65只医药行业主题基金中,共有44只为主动型基金,年内平均净值增长率为2.93%。

记者梳理发现,去年三季度、四季度医药生物板块中,同仁堂、康美药业、美年健康、华海药业、上海莱士等因负面消息均造成股价暴跌。同花顺数据显示,上述44只主动型基金的去年三季报、四季报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中,曾重仓配置过上述个股的基金共有15只。就年初以来的业绩来看,上述基金明显跑输2.93%的平均净值增长,仅有1.83%。

对于投资者能否有效避开会踩雷的基金,深圳一大型基金公司医药主题基金经理坦言,没有办法。但张婷建议,任何公司不管是财务造假还是产品造假,不管其多么隐蔽,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机构投资者遭遇踩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对于公司调研不够严谨。出于谨慎性考虑,建议投资者短期内不要购买曾踩过雷的基金。如果仍然想买,则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

新闻推荐

带量采购正式落地 机构频频抄底医药股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钟恬/制表翟超/制图证券时报记者钟恬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