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启幕
特约撰稿 朱丽娜 香港报道
6月29日,市场翘首等待已久的“跨境理财通”终于出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门金融管理局联合公布的理财通框架内容,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可跨境投资粤港澳大湾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按照购买主体身份可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这意味着,零售投资者首次可以直接开设和操作跨境投资户口。
在“理财通”的投资路径方面,香港金融发展局(下称“金发局”)高级顾问、金管局前助理总裁李建英在6月30日金发局的记者会上建议,以北上路径为例(南下类似),可分为三步,首先,香港居民可在大湾区内地银行开立专项投资账户;其次,由在港同名银行账户汇入人民币或外币;第三,通过大湾区内地专项账户投资内地的金融产品。
随着大湾区的发展,内地投资者对资产多元化投资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关安排将参照"股票通"的做法,实现资金封闭式循环。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内地银行在香港开户,账户拥有人以人民币直接或换成外币进行投资海外金融产品,完成投资后只能换回人民币现金,境内资金只在境内提取。”香港监管机构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公告并未针对具体的额度以及“理财通”涵盖的产品作出披露。金发局则建议,应参考“沪深港通”的做法,以50万元人民币账户资产仅作为合资格投资者的认定标准,允许账户资产高于50万元的相对成熟的投资者首先参与。
香港金融业迎来大利好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发展蓝图的战略重点,一直以来,香港资管机构普遍将大湾区视为进入内地市场的主要渠道,“理财通”无疑将为香港资管业在内的金融服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理财通"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银行,显然香港银行业能享受到这个红利,同时产品的提供方如资管机构、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都会受益,对整个香港金融业是很大的利好。”香港金发局董事会成员丁晨6月30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大批高净值人群。根据胡润2019年报告,广东省千万资产“高净值家庭”有28.5万户;600万资产“富裕家庭”达67.9万户,居全国第二,占比达17.3%。
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为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内九市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奠定了坚实基础。《纲要》将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定位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四大核心城市,并将香港定位为全球金融和资产管理中心。
同时,中国香港金融业界对于拓展大湾区财富管理市场的呼声高涨。香港私人财富管理公会与毕马威中国共同编写的《2019香港私人财富报告》指出,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进一步开拓中国内地市场是推动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首要动力。
上述报告指出,受访成员机构预计,未来5年内,源于内地的资产管理规模将占据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的近半壁江山。60%的受访成员机构则认为,允许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提供在岸询价将能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
自2012年起,香港已成功跻身成为亚洲财富管理中心。根据香港证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行业管理的资产近24万亿港元。从资金来源来看,香港颇受内地和国际投资者的青睐,连续五年源自非香港投资者的资产比例超过60%,约有11%来自内地。在香港获发牌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第9类受规管活动)的机构数量达到1643家。
事实上,早在2015年7月1日,内地与香港已经推出基金互认计划,这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的公募基金市场向彼此敞开大门。然而,自开通以来,基金互认一直呈现“北热南冷”局面。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第一季度,香港北上基金累计流入资金152.75亿元;相比之下,内地基金同期在香港的净销售额仅为3.24亿元。
同时,自“股票通”启动以来,南下资金流入港股的热情持续高涨。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借道“港股通”加速流入港股市场,迄今净流入规模已超过2019年全年。华兴证券的研究显示,2020年5月底“港股通”投资者交易量已进一步提升至香港市场总交易量的17.4%。2018年,香港股票现货市场成交金额中的11.7%来自中国内地投资者,相比2016年大幅提高了超过3个百分点。
产品推出应循序渐进
然而,三地监管机构联合发布的理财通框架内容并未透露合资格的投资理财产品的细节。丁晨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理财通”推出初期,产品应以“简单易懂、风险可控”为原则,循序渐进地推出,“南下产品可以先由结构清晰简单的产品开始,包括分销银行评为中低风险的公募基金、香港证监会认可的债券公募基金、交易所买卖基金或产品、货币基金等产品。”
丁晨称:“日后随着"理财通"逐渐运作畅顺,投资范围可考虑逐步扩大至公募混合型基金、私募基金、商品或挂钩商品的基金或产品、首次公开募股、结构性产品等。而北上的产品,开始时可包括公募基金和中低风险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等。”
“在目前全球低利率的环境下,"理财通"南北向都存在很大需求,若是传言的1500亿元的额度,那并不算大,很多内地保险公司、资管机构目前可能未必有足够的额度投资离岸产品,他们对于来香港投资理财产品、债券、结构性产品的需求很大。同时,从北向来看,由于内地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比美国国债大概高出200个基点,一些内地企业债、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率也很有吸引力,部分熟悉内地信贷市场的香港投资者,也会借此机会北上。”星展集团董事总经理兼集团财资及市场部总监伍维洪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
伍维洪认为,南向初期预计符合资格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与货币相关的外汇产品、香港证监会认可的单位信托(unit trust)、股票相关产品,“后期则可能将专业投资者的投资范围扩展到结构化票据(structured notes)、私募基金等。而北向初期的产品则可能包括在岸的人民币货币基金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香港主流银行的港元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仅为1%左右,而且通常有一定的起存门槛,有些则要求客户以新资金存入。同时,香港银行的定期存款会锁死资金一段时间。在定存期间,客户如果提早取走资金,不仅会损失所有的利息收入,银行还会收取数百港元的手续费。
伍维洪透露,为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星展集团已于去年在内部成立大湾区的专门团队,并计划未来进一步增加大湾区团队的人手,同时申请在中国内地成立合资的证券公司。
“粤港澳大湾区有7000万人口、1.7万亿美元的GDP,有一大批的高净值人士,我们预期(理财通)在南向可能有更多的需求,如果未来异地跨境开户便利性方面有重大突破的话,将成为大湾区重要的金融举措。”瑞银中国证券业务主管房东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
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则认为,虽然“跨境理财通”正式启动时间和实施细则尚未公布,但理财产品、公私募基金以及资管产品的互认,是大湾区跨境金融的制度建设的重点。考虑到内地结构性产品合同相对简洁,而且在投资者保护方面得到监管机构的大力支持,预计香港居民较有兴趣购买内地合资格理财产品。
跨境开户与转账便利性
随着大湾区内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每年香港居民到访广东高达7000多万人次,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对香港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业务有很大的实际需求。业内人士指出,在“理财通”正式推出之前,仍有一些跨境金融基建设施有待完善,从而为未来频繁及多样化的跨境资金往来需求奠定基础。
金发局董事会成员、海通国际副主席兼行政总裁林涌坦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行业的融合,主要是资金的流动以及在金融系统中便利确认客户的身份,因此进一步消除跨境开户、转账服务方面的障碍,将有助于推动理财通的发展。”
李建英表示,应将香港现有的快速支付系统“转数快”(FPS)拓展至大湾区内地城市,“这个系统实现了及时的跨行、跨系统转账,而且无需经过传统的支付渠道SWIFT,目前尚未有一个支付体系联通(粤港)两地市场而又兼顾即时、稳定、低成本及高效等特点,将FPS拓展至大湾区内地城市,可支持大湾区内居民相互间即时转账,形成更为便利的生活圈。”
香港金管局于2018年9月17日推出快速支付系统“转数快”,香港的银行及电子钱包营运商均可参与此系统。客户只需输入收款人的移动电话号码或电邮地址,即可轻松进行跨行/电子钱包支付,而收款人亦可即时收到款项。“转数快”全天24小时运作,并同时支持港元及人民币支付。
截至今年2月底,“转数快”系统已经录得440万个帐户登记,同期的交易量及金额亦持续上升,共处理5700万宗交易,涉及总额约8980亿港元,以及190亿元人民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中银香港等某些银行可以“见证开户”的形式帮助客户开立的内地银行账户属于II类及III类账户,但这两类账户均不能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李建英指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香港银行提供异地见证开户的服务,同时香港居民能以“见证开户”的形式在香港银行设立I类投资账户。
此外,李建英表示,随着大湾区生活圈的逐渐发展,目前对于跨境汇款每人每日8万元人民币的限额将逐渐不能满足居民的支付需求。“因此,建议与内地相关机构协调,逐步提升或取消每日跨境汇款限额。配合联通大湾区的支付转账系统,这将为后续各类的金融产品联通奠定基础。”李建英说。
(作者:朱丽娜 编辑:李艳霞)
新闻推荐
一笔糟心的海外投资,让困顿之中的哈药再度陷入舆论漩涡。6月24日,GNC(美国健安喜控股有限公司)向特拉华州美国破产法院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