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板并入深市主板,中国股市发展或告别开板阶段
金融观察
中小板并入深市主板是中国股市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它表明中国股市发展或将告别“开板”阶段,而进入实质性的制度完善阶段。
据媒体10月27日报道,证监会监管人士透露消息: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已提上日程。
这则消息来得有些突然,但也说出了一个趋势,那就是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是该合并了。
实际上,就中小板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目前已经完成。回顾深市历史,中小板其实就是创业板的“过渡板”。当时为了集中精力推出创业板,深市从2001年开始停止了新股发行,但由于在筹备创业板的过程中,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全球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对全球的创业板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深市的创业板筹备工作也因此而夭折。为了恢复深交所的融资功能,同时也为了能够在合适的时机推出创业板,于是作为过渡性质的中小板于2004年6月应运而生。一方面是肩负着深市的融资功能,另一方面也是为创业板的推出做好探路工作。
随着创业板于2009年10月30日的正式推出,中小板的使命其实已接近于完成。不过,中小板之所以得以“续命”,或得益于沪深两市的定位分工。即沪市偏向于蓝筹股市场定位,一些大盘股、蓝筹股集中到沪市上市,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则以深市上市为主。为了突出深市中小型企业市场的特色,中小板因此得以名正言顺地保存了下来。
但市场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的。沪市不再局限于蓝筹市场的定位,一些中小盘股同样可以选择在沪市上市,而且沪市还推出了科创板,形成了沪市主板+科创板的格局。如此一来,中小企业上市不再是中小板的专利了。深市如果还是坚持中小板的设置,坚持中小市场的定位,其实就是画地为牢,自己束缚了自己的发展。因此,中小板与深市主板的合并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首先,中小板与深市主板合并可以避免中国股市的重复建设,避免监管资源的浪费,将更多的监管资源集中到日常的监管工作中去。从目前的现实来看,中小板与主板,不论在上市制度还是交易规则或是监管措施上,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而且上市企业大小的区分也都已经模糊,也有一些大市值企业在中小板上市,而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也是更多。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主板之外再搞一个“小主板”——即中小板了。其结果就是一种重复建设,是监管资源的浪费。因此,这种格局没有必要继续延续下去。
其次,将中小板并入深市主板有利于搞活深市主板,提高深市的竞争力。目前的深市主板+中小板的设置,并没有起到1+1>2的效果。在深市主板+中小板的设置模式下,深市主板基本上失去了IPO功能,深市主板的IPO功能被中小板所取代,但又不能完全取代,由于被称为是“中小板”,一些大盘蓝筹股也就不会选择中小板上市。这就使得深市对于一些优质大盘股的上市失去了竞争力。如果将中小板并入深市主板,这就意味着深市主板不再突出中小型企业市场的功能,深市不仅可以接纳中小企业上市,同样也可以接纳优质大盘股上市。这对于搞活深市主板,提高整个深市的竞争力显然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将中小板并入深市主板,也为市场的投融资提供了方便。比如,作为投资者来说,可以少看一套中小板的规章制度与交易规则了。而作为融资者来说,也不必研究两套上市规则,在主板上市与中小板上市之间犹豫不决。
总之,将中小板并入深市主板是中国股市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它表明中国股市发展或将告别“开板”阶段,而进入实质性的制度完善阶段。在此之前,为了支持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上市,A股市场不停“开板”,这其中就包括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还包括胎死腹中的“战略新兴板”和“国际板”。其实这是股市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而对于成熟的市场来说,不是开设一个又一个的“板”,而是通过对制度的完善,可以让各种各样的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国外公司都可以到市场上来上市。这实际上也是A股市场所需要追求的。将中小板并入深市主板或许就是这样一个起点。
□皮海洲(财经评论人)
新闻推荐
探底翻红,北向资金转向净流入,结束连续8个交易日净流出态势。承接前一个交易日尾盘震荡上行的趋势,A股市场10月28日小幅高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