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伪科学
《这不科学!如何科学地思考伪科学》(美)小西奥多·席克、刘易斯·沃恩 著武晓蓓、张志敏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10月版
□ 陈建银 (书评人)
很多人在亲身经历了神奇、怪异的体验后,会这样说:“我亲眼看到了它。”“真的有那种东西,我当时就……”“那种事听起来完全不可能,但是真的。”这些话会使部分人帮忙传播上述判断。这样的分散经验累积起来,造成了各种星座、生肖、看相学说流行,以及各种离奇事物存在的故事,比如“闻一下就能控制他人的药物”在人际传播、社交网络上大量流传。
美国哲学家、穆伦堡学院哲学系主任小西奥多·席克等人出版的《这不科学!如何科学地思考伪科学》一书已推出修订后的第7版。这本书指出:“仅仅因为某事看起来(感到、显得)是真实的,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真实的。”
首先,我们的知觉是建构性的,也就是说,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来自于眼睛等感官的察觉,还受到我们的所知、所愿、所信和心理状态决定。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很多人认为月亮中包含着男人的图案,而印度人看到的是一只兔子,萨摩亚人据说能看到织女,中国人看到的是捣药的兔子。这些就是我们在面对含混、无形的刺激物时,通过自己的意识建构出的认知对象。
其次,我们的记忆也是建构性的。我们的记忆并非逐字记录或复制,会在已知事实信息基础上,一点一点重建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在谈起自己经历过的某个大事件时,会惟妙惟肖地说起自己当时的经历,但这种记忆其实完全是虚假的。而我们在回顾几年前、十几年前的股市、房市风波时,常常会觉得自己当时就知道房价会涨、股市会在某个时间迎来重挫。
第三,我们的大脑很善于构想,从而让这些构想与事实性信息混杂在一起,并竭力排除不利于构想的事实性信息。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认为自己善于预测,但预测记录并不支持这种自我判定的原因。
第四,他人的个人经验并不足以成为证明某个结论可信的依据。当他人宣称其经历过某些神秘事件、见过某种神秘事物,甚至宣称某种药物可以离奇治愈特定疾病时,我们都应当保持足够审慎。“民间偏方”五花八门,其实这与人体的复杂性、疾病的多变性有关——各种疾病往往会有三分之一的可能迎来自愈,或者症状得到缓解。而且,一个人生病时采取的各种措施,其实无法证明其中一项特别的举措就是治愈疾病的关键。
《这不科学!如何科学地思考伪科学》这本书可以帮助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掌握科学思维、逻辑原理,从而审视各种流行的超自然现象或观点(包括但不限于星座学、通灵术、占卜、看相),找出伪科学为什么不科学、不真实的原因。读者可从中学习区分伪科学与科学本身的局限性,从而更好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新闻推荐
字节跳动入股 掌阅科技一字涨停数字阅读蛋糕真有那么好“吃”?
掌阅科技日K线图与百度“牵手”失败后,掌阅科技(603533)转头就拥抱了字节跳动。11月5日,掌阅科技披露公告称,字节跳动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