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鞋小童对面坐着谁
◆岑嵘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的前夕,全国沉浸在股市的狂欢中。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父亲老肯尼迪(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也在这一飞冲天的牛市中大赚了一笔。这天他发现自己的皮鞋需要擦一下,于是坐到了一个擦鞋童对面的椅子上。
擦鞋小童一边擦鞋,一边提供了一些“额外服务”,他给老肯尼迪提了一些建议,告诉他哪些股票是可以持有的。老肯尼迪悚然一惊,心想:“如果一个擦鞋童都在向你提供投资建议,那就是你该离场的时刻了”。他付了擦鞋费,还额外付给了这个鞋童25美分小费,然后匆匆回到办公室,立刻开始抛售股票。他不但抛完了股票,还积极做空,在随后的世纪大股灾中又大赚了一票。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以至于诞生了一个“擦鞋童理论”,它又称“零股理论”,意思就是擦鞋童都在提供股票资讯的时候,就是股市上涨达到最高峰之时,也是该退场的时候。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生动的故事流传很广,那么它很有可能不是真实的。比较经典的如牛顿因为苹果砸到头上而发现万有引力,瓦特看到茶壶盖被蒸汽振动发明了蒸汽机,小华盛顿用斧头砍了樱桃树并承认了错误,小爱迪生用镜子照亮房间方便妈妈动手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曾检索了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数据库,根本没有发现这样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究竟从何而来呢?
如果我们广泛阅读,会发现同样的故事有多个版本,诸多版本不同之处就是擦鞋小童对面坐着的人不同,除了老肯尼迪,还有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华尔街的传奇投资家伯纳德·巴鲁克。
擦鞋小童究竟向谁提供了股票买卖建议呢?
伯纳德·巴鲁克在经历了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仍能积累起几千万美元的财富。如果我们阅读完他的《在股市大崩溃前抛出的人:巴鲁克自传》,可能会找到答案。
巴鲁克在书中这样写道:“在华尔街我以前的公司外面,过去总是有个老年乞丐在那里行乞,我经常给他点儿小钱。在1929年股市疯狂飙升期间,有一天他突然叫住我,说:"我有个很好的内部消息要告诉你。"要是乞丐、擦鞋童、理发师和美容师之类的人也能告诉你如何发财,这时你就该提醒自己,再也没有比相信毫无付出却能有所收获更加危险的幻想了。”因此擦鞋小童的故事很可能由巴鲁克的这段叙述改编和艺术加工而来。
事实上,擦鞋小童对面坐着的可能是老肯尼迪,也可能是巴鲁克,或者是洛克菲勒,或者其他什么人。但不管是谁,只要他是一个足够知名和传奇的人物,就能让故事插上翅膀,而这个故事的终极目的,也是1929年美国大股灾的宝贵遗产:股市不过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当最后一棒交给了买菜大妈、保安大伯时,就是我们该离场的时候了。
新闻推荐
机构抱团的逻辑在于对沪深两市个股的精选,尤其是对沪深300成分股的精选,精选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超级品牌;底层资产所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