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市场化任重道远
■名家视线
■ 财经人士 曹中铭
IPO排队企业再现“堰塞湖”现象早已引起市场的关注。据统计,目前IPO排队企业已高达752家,其中已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或已通过沪深交易所上市委审议的企业达266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排队企业的数量,还是已过会或已通过审议的企业数量占比方面,科创板与创业板合计数量都占据绝对的比例。
对于IPO“堰塞湖”现象,市场其实并不陌生。2017年以前,在证监会排队的企业就曾接近800家,给企业发行与上市产生巨大的压力,也给市场产生巨大的压力。其时“堰塞湖”现象的产生,主要受IPO多次暂停,市场行情低迷,以及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短板等方面影响的因素。
2017年四季度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成立后,证监会进一步强化了“审核从严”与“终身追责”的监管理念,此后,IPO过会率直线下降,2018年IPO过会就曾下滑至56.1%,创出10年新低。而在“审核从严”的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撤回材料,递交IPO申请文件的企业也大幅减少。排队企业数量一度下降至300家以下,IPO“堰塞湖”也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
IPO排队企业再现“堰塞湖”现象,个人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随着IPO过会率的上升,客观上也激发了更多企业上市的热情。过会率的上升,也不排除某些企业抱着侥幸的心理“闯关”。
其二,与科创板与创业板先后启动注册制试点工作密切相关。注册制试点背景下,科创板与创业板实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且其新股IPO以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为核心。因此,在科创板与创业板上市,相对而言变得更加“容易”了。再加上科创板与创业板平均估值明显高于其他板块,出于逐利等方面的目的,企业更热衷于在科创板或创业板挂牌。这也是统计数据显示科创板、创业板排队企业数量较多的根本原因。
与原来IPO多次暂停导致“堰塞湖”不同。目前的“堰塞湖”是在IPO常态化下出现的,IPO常态化包括审核的常态化,相对于原来只有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目前科创板与创业板新股上市分别由上交所与深交所上市委审核,审核的队伍扩大了,力量强化了,按理是不应该出现“堰塞湖”现象的。
另一方面,新股发行上市也实现了常态化。2020年沪深股市挂牌新股就接近400家。但在新股加速上市的情形下,排队企业数量仍然居高不下,这无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事实上,新股市场化发行,其发行价格、节奏、规模等由市场决定,强化市场的约束作用。沪深主板与深市中小板新股发行有23倍的发行市盈率“高压线”,也就不会出现“三高”发行现象,但科创板与创业板则完全不一样。
沪市主板与深市中小板新股IPO并没有实行市场化发行,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要说科创板与创业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上发行,显然也是值得商榷的。客观上,无论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其新股发行节奏、规模其实还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比如科创板与创业板新股何时发行,完全在证监会的掌控之中。而且,科创板与创业板新股何时上市,客观上也是证监会说了算。
个人以为,A股市场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就需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而不是证监会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只要把新股发行与上市完全交给市场,才是市场化发行的真正要义。
新闻推荐
记者|陶知闲编辑|陈菲遐和隆基股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合称光伏“三剑客”的阳光电源(300274.SZ),似乎成为市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