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家生物药企纳入恒生综指 大多初创公司仍大幅亏损
依照指数基金投资模型,企业入选对标指数后必须进行被动配置,这意味着股票的换手率、交易活跃度都将大幅提升。
3月15日恒生综合指数新纳入36家上市公司,剔除29家公司,总数量由原来的493家增至500家。新加入的36家公司中,有约三分之一为生物科技领域企业,包括君实生物、欧康维视、云顶新耀、药明巨诺、泰格医药、嘉和生物、荣昌生物等12家企业。
依照指数基金投资模型,企业入选对标指数后必须进行被动配置,这意味着股票的换手率、交易活跃度都将大幅提升。星展中国投资策略总监邓志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期恒生指数服务公司的改革,主要表现在成份股数量大幅增加,除明确属于金融、地产、公用的企业外,同时添加科技、医疗、消费等领域的企业,且大幅增加内地行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生物科技公司成为市场投资的热点,更多生物科技公司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将有利于促进创新药和创新技术的研发。
嘉和生物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医药行业一直被视为投资的黄金赛道,在港股市场,创新药的价值主要与三个核心要素有关,即细分赛道、研发壁垒以及商业化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构建一体化平台和全价值链、全产业链的运作模式,拥抱’长期主义’。”
尽管一些企业上市后市值高歌猛进,但大多数初创公司仍处于亏损,距离盈亏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财报显示,2020年君实生物总计亏损16.72亿元,欧康维视和药明巨诺2020年上半年亏损分别达到17.42亿元和6.5亿元,截至周一,三家公司的市值分别达到650亿港元、140亿港元和130亿港元,荣昌生物和云顶新耀的市值分别接近达到520亿港元和240亿港元。
但这并不影响企业的上市热情,市场预计生物科技公司IPO今年有望保持增长势头。今年2月18日,基因检测公司诺辉健康在港交所上市,上市首日股价一度暴涨200%;今年1月15日,医渡科技上市首日股价也大涨超过160%。
上周,港交所披露信息显示,人用疫苗研发商依生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基因技术公司康圣环球和贝达药业也分别于上个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介入心血管生物科技公司百心安生物和先瑞达医疗也已于上个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根据安永发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调研》报告,2020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数量和筹资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9%和55%,占全球总量的40%和45%。安永预测,2021年香港IPO集资额达3500亿港元,其中科技、医疗健康等领域企业仍然是IPO市场的増长引擎。
“生物科技企业,尤其是基因检测企业估值存在泡沫,股价出现非理性的上涨,尽管这导致了剧烈的市场波动,但长期来看,生物科技板块仍是投资人热捧的领域。”生物投资基金Loncar Investments创始人布拉德?隆卡(Brad Loncar)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安永方面表示,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支持直接融资将利好A股IPO。而今年注册制有望全面推进,上市企业质量提高也将改善A股生态。从行业分布来看,在A股排队上市企业中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这两个板块有望成为今年上市的主力军。
不过第一财经记者近期从多家A股上市排队企业方面了解到,监管机构正在提高科创板IPO的门槛,这意味着一批排队上市的企业可能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我们被要求提供更多能够证明企业具有创新技术的证据,这些材料的准备要比以往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一位正在申请科创板IPO的生物科技公司首席财务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位人士还表示,一些企业干脆撤销了IPO申请。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网站,截至目前,排队等候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超过了100家。“市场监管者正在开放IPO市场和保护投资者之间走钢丝。”一位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科创板自2019年启动以来,鼓励了一大批创新和前沿技术企业上市。但由于科创板对企业财务的要求相对宽松,一些申请企业将自己包装为科技公司达到上市目的,尽管这些企业大多数的收入可能来自于传统业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冷翠华截至2月25日,除个别险企外,陆续有156家险企发布了2020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