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江湖 谁领风骚?
协鑫集团与隆基股份的竞合关系是国内光伏产业典型的竞争缩影。从早年的单多晶之争,到产业链各自结盟,再到如今的冰释共进。两家新老光伏龙头形象地诠释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福布斯》中文版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是李振国。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正引领中国光伏产业全球增长。
上过该杂志封面的中国企业家不少,网易的丁磊、海尔的张瑞敏、复星的郭广昌、波司登的高德康……各行各业的精英轮番现身。李振国,被推上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代表人物之位。
这并非言不符实。过去一年时间以来,由其所控制的隆基股份市值连翻数倍,最高点一度突破4600亿元。李振国的财富值也随之水涨船高。
而在李振国团队的经营管理下,隆基股份身上的标签也多了起来。除了“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外,业界毫不吝啬地给予其“单晶王者”“最赚钱的光伏公司”等带有正面色彩的标签。但同时,“扩产狂魔”“价格杀手”等负面定义也是此消彼长。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中国光伏产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多少英雄人物大浪淘沙:施正荣、苗连生、彭小峰、李河君、靳保芳、高纪凡、瞿晓铧、曹仁贤、刘汉元、朱共山以及李振国……他们都在中国光伏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有的跌落神坛,有的常青不倒,有的风华正茂。
而在各光伏大佬你争我夺的激战中,“短兵相接”“合纵连横”是常有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决策、交锋都对眼下的光伏产业格局带来了莫大的影响。
这其中,协鑫集团与隆基股份的竞合关系便是国内光伏产业典型的竞争缩影。从早年的单多晶之争,到产业链各自结盟,再到如今的冰释共进。两家新老光伏龙头形象地诠释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单多晶之争
对于朱共山和李振国而言,2006年是两人进入光伏产业的关键年份。这年,协鑫集团以硅料为起点,正式布局光伏材料领域;而隆基股份则在深入研判光伏行业各类技术路线后,选择了单晶路线作为技术发展方向,同样在光伏材料领域施展身手。
可谁也不会想到,十年后,他们的企业会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单多晶技术路线之争”的主角。
所谓的单、多晶技术路线,主要是指光伏硅片采用单晶材质还是多晶材质。由于硅片在光伏产业链制造环节处于除硅料之外的最前端,因此,单、多晶技术路线的选择也将直接影响后续整个产业链制造工艺的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早在2006年前后,光伏行业已经存在单多晶产品并行的局面。但由于彼时单晶技术在成本等方面不具优势,且性价比被多晶技术产品远远甩在身后,这造成此后近十年时间,一直是多晶技术产品称霸天下的格局。
从2016年开始往前推五年,中国光伏产业是属于朱共山的“协鑫时代”。发迹于热电,兴起于光伏,朱共山自进入光伏材料领域后,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便成为了“世界硅王”。这一称呼不仅是对他缔造的新能源巨舰的认可,同时也表明当时协鑫集团旗下的光伏资产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盈利能力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
公开资料显示,协鑫集团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闭环,且至今活跃前线的企业——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开发运营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拥有四家A、H股上市公司。凭借于此,协鑫集团也多次蝉联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首的位置。
朱共山曾经在两次产业危机中安全落地。
第一次,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美光伏市场需求重挫的负面影响,引发了中国光伏产业的第一次大洗牌。朱共山的协鑫集团却在此期间逆势而上,把旗下硅料资产成功注入港股上市公司保利协鑫能源,实现资产证券化。
第二次,2012年欧美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的“双反”策略,让国内光伏产业进入了新一轮洗牌阶段。这期间,朱共山身前的巨头相继倒下,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英利能源陆续进入破产重组阶段。而协鑫集团却凭借事前的扩产决定,“抄底”硅料。在2014年、2015年,朱共山更是将旗下电站和组件业务先后送上资本市场,协鑫新能源、协鑫集成上市,其资本版图不断扩大。
然而,抓住产业机遇的朱共山,却没能跟上产业变革。
当2016年SNEC展[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暨论坛,全球最大的光伏展会之一]期间,隆基股份抛出——“将维持单、多晶硅晶源之间的价差在每片0.6元以内,以确保组件端的单多晶价差可维持在每瓦0.1元之内”——这个承诺时,如果朱共山随后不是单以价格施压而是及时大象转身,协鑫集团在之后几年的产业竞争格局中或许将不会那么被动。
单多晶技术路线的酣战,由国内光伏“领跑者”计划的政策倾斜引发。
自2015年起,为加快光伏平价上网速度,我国计划每年实行光伏“领跑者”计划,即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同类可比范围内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光伏产品、企业或单位的技术研发、宣传和推广。然而,“领跑者”项目的投标大部分向单晶组件倾斜,引发了争议。彼时,协鑫集团更是冲在质疑声的最前沿。
在单多晶之争的“口水仗”中,价格、效率、技术、市场占有率等指标都是争论的焦点。协鑫集团起初面对隆基股份的挑战时,多以产品“价差”来应对。然而,价格差异比不上产业对于转换效率提升的需求。此外,以隆基股份为首的单晶技术阵营,也凭借金刚线切割技术国产化等因素快速降低生产成本。单晶产品的性价比突起。
2019年,单多晶产品占比迎来切换之年,单晶产品占有率首次超越多晶。单多晶技术路线之争,也随着协鑫集团在当年推出将单晶电池生产技术与多晶铸锭技术相结合的类单晶组件产品而有了结论。
劲敌变伙伴
不过,真正让朱共山体会到事关生死存亡危机的,是来自协鑫集团的内部压力。
打通全产业链的协鑫集团,重资产体征愈发显著,资产负债率走高,流动性遭遇极大考验。2018年“531光伏政策”仿佛更是压垮这艘新能源巨舰的最后一根稻草——协鑫集团的债务状况在2018年陷入冰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仅该集团旗下三家光伏上市公司保利协鑫能源、协鑫新能源、协鑫集成合计的总负债就达千亿元,整体资产负债率约77%。
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仿佛成为协鑫集团与隆基股份交接龙头宝座的转折之年。这一年,协鑫集团最倚重的光伏材料资产主体保利协鑫能源虽然盈利出众,但净利润为19.74亿元,仅为隆基股份的一半。此后,保利协鑫能源陷入亏损。而在这年,隆基股份则成为国内最赚钱的光伏公司,并持续扩大盈利。“隆基时代”伴随着其股价不断上升而到来。
游走在资金链断裂边缘的协鑫集团需要自救,朱共山开始做起减法。此时,李振国治下的隆基股份却是做起了加法。
“2018年醒来的第一个清晨,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把成绩归零,把荣耀还给过去。”朱共山2018年的新年贺词被发表出来后,很多人都说这位光伏大佬变了。
收敛了曾经辉煌时期的凶猛、犀利,朱共山开始低调、谦卑。这一年,协鑫集团还一度发生一次重要的人事变动,引发外界猜测朱共山是否交棒其子。“531光伏政策”颁布半年后,协鑫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协鑫有限)的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朱钰峰接替并担任董事长。就协鑫集团庞大复杂的组织关系而言,协鑫有限的换帅并非等同于整个集团换帅,这在当时一度引起混淆。那么,朱共山累了吗?
迫于债务压力,轻资产转型成为协鑫集团最稳妥的做法。与之前相比,朱共山似乎更忙了。他需要凭借其丰厚的人脉,四处为协鑫集团的光伏资产寻找变现买家。在这期间,两个关键角色浮出水面——上海电气和中国华能,前者有意以百亿价格收购保利协鑫能源旗下子公司中能硅业近一半股权;后者欲拿下协鑫新能源一半的股权。
一个是协鑫集团最值钱的资产之一,一个是负债最严重的资产。有协鑫集团内部人士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评价,若上述股权收购能顺利进行,协鑫集团早就摆脱了流动性危机。
计划赶不上变化。2018年的“531光伏政策”,给行业带来“寒冬”。对于买家而言,光伏资产的吸引力下降。协鑫集团计划落空。
另一头,2018年,隆基股份开始走上了激进扩产的道路。随着单多晶之争愈发明朗,隆基股份通过扩产巩固规模优势。随后,该公司筹谋在组件环节大跨步。2020年,隆基股份斥资17.8亿元收购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企业宁波宜则100%股权。该标的公司在越南拥有越南光伏电池年产能超3GW、光伏组件年产能超7GW的生产基地,彰显了隆基股份全球化布局的野心。
两家企业不同的发展势头,让协鑫集团和隆基股份很难产生大规模合作的交集。
事实上,两家企业早年单多晶之争时,彼此之间各结盟友,针锋相对,让两者的关系在外界看来颇为紧张。2019年,协鑫集团摒弃单多晶之争,与单晶技术的另一个代表中环股份达成了深度的供应链合作。同年,隆基股份与通威股份就高纯晶硅、硅片合作事项达成合作意向,形成了“协鑫+中环”对阵“隆基+通威”的鲜明竞争格局。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协鑫和隆基在竞争过程中打开了巨头强强联合的口子。
如今,当182与210尺寸之争自2020年11月份开始加剧,光伏巨头企业们的“合纵连横”早已司空见惯。只不过,曾经与隆基同盟的通威股份,站到了210阵营。其竞争对手协鑫集团,弱化了站队,重新回归硅料起点,并成为隆基股份硅料供应商。
今年2月份,保利协鑫能源发布公告称与隆基股份达成合同金额高达73亿元的多晶硅料长单销售协议。“多晶硅销售不是首次合作,但颗粒硅是首次。”协鑫集团内部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次长单中,协鑫将会向隆基陆续提供颗粒硅产品。
目前,改良西门子法为多晶硅料制造的主要工艺。但该工艺之下,电力、原材料、折旧等为主要生产成本,下探空间有限。而通过硅烷流化床法(FBR)所生产出来的颗粒硅有望极大地降低工艺成本,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尽管颗粒硅技术存在一些争议,但隆基股份的这份大单采购,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帮助协鑫集团重新拾起硅料市场份额。
巨头新棋局
实际上,自单多晶之争终结后,协鑫集团与隆基股份的光伏产业链之间几乎很少存在利益上的直接冲突。协鑫集团围绕着硅料端重构竞争力,隆基股份则继续打造自身的垂直一体化产业模式。
当然,两家新老光伏龙头企业也有着各自的新打算。朱共山为协鑫集团找到了新的战略发展方向:聚焦颗粒硅技术,布局移动能源赛道;李振国的最新动作则是,带领隆基股份这只千亿市值的“鲶鱼”搅动万亿氢能市场。
3月份的最后一天,协鑫集团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发布会,事关旗下上市公司协鑫能科移动能源战略转型。众多企业前来捧场,吉利汽车、徐工新能源汽车以及资本盟友中金资本。这是朱共山为协鑫能科找到的新定位,打破大众对其仅是一家发电企业的刻板印象,重塑协鑫能科的潜在价值。
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朱共山奔波于颗粒硅项目。保利协鑫能源股价的异动,使得业内加大了对颗粒硅技术的关注。朱共山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确认,协鑫集团在光伏材料精耕细作的核心就是颗粒硅技术。
朱共山要做的,就是趁热打铁,加快保利协鑫能源的新多晶硅技术商用化进程。
但显然,他绝不满足于此。协鑫能科的移动能源战略,成为其再创业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外界看来,朱共山选择跨界时机挺凑巧。“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给新入局者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机会。而协鑫集团的颗粒硅技术,也与“双碳”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2021年的新年献词中,朱共山戏称是“碳中和的打工人”。
新的战略方向,让外界对于协鑫集团能否重塑昔日辉煌而抱有期待。
与朱共山不同的是,李振国则是想继续做光伏产业链的“打工人”。
同样是在3月份的最后一天,隆基股份联手朱雀投资合资成立了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3亿元。“在碳中和背景下,隆基将在产业链上加大研发投入,此外还要研究应用场景和路径创新。”李振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了隆基股份入局氢能领域的想法。隆基股份品牌总经理王英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隆基股份早在2018年就开始关注和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在电解制氢装备、光伏制氢等领域形成了技术积累,下一步将进行氢能产业化布局。
实现了从硅片、电池到组件的光伏产业链覆盖,隆基股份在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入局氢能领域前,该公司最大的动作是进入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环节,并为此收购了A股建筑设计公司森特股份,进而引发了市场对于BIPV概念的一阵热炒。
不难发现,从制造端到应用端,两家新老龙头都有了新的血液。
光伏巨头有浮沉,江湖故事永无休。
(作者:曹恩惠 编辑:张伟贤)
新闻推荐
进入4月份,百亿元级私募持股情况大部分浮出水面。记者根据117家上市公司2020年年报数据统计发现,目前有25家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