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行业摆脱困境的法宝是研发与创新
本报评论员祝乃娟
近日,原料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又名扑尔敏)的涨价备受关注。据悉,前几天,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发布一则预警通知,涉及81种不能正常供应配送的药品,其中:12个药品由于原料、企业生产线改造等原因而造成产能不足;13个药品由于采购不到原料而停产;17个药品以原料药价格上涨、中标价格低为由不能正常供应。据浙江某药企的负责人收到员工整理上来的报价单,5种原料药被经销商垄断,其中扑尔敏一个月涨到58倍,从400元/kg涨到23300元/kg。
近几年来,原料药价格一直在上涨,这主要与环境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去产能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相关。原料药主要分为三类: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和专利药原料药。大宗原料药主要包括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类等不涉及专利的药品,一般来说,生产成本对其企业影响较大,价格会随着供求关系波动。
我国原料药及相关中间体的生产商主要集中在传统上化学工业发达的地区,以浙江、山东及河北为代表。大宗原料药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自从2015年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以来,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对一些原料药中小企业影响较大,行业洗牌力度较大,即使不需要具体的数据,也能从原料药生产商主要集中地可以看出,这些区域的环保压力较大,这充分说明了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中小企业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环保项目专家张道新认为,当前化学原料药产业污染治理难度大、投资大,治理设施运行成本高(约占生产成本的10%~30%),致使部分生产企业很难经得住严格的环保检查。
因此,原料药价格上涨是近几年来的一个趋势,并非一日之功,只不过此次扑尔敏涨价离谱才引爆了新闻关注点,并且背后的原料药生厂商是否刻意共同实施垄断、可以哄抬价格?令人期待监管部门的调查与整肃,而不是任由其败坏市场秩序与风气。
最关键的,还是原料药行业需要在经历洗牌之后尽快提振起来。长期以来,我国是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和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原料药的出口接近世界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0%左右,主要以大宗原料药为主,在维生素C、青霉素钾盐、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方面占绝对优势,在60多个品种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由于环保原因,作为主要进口地区、每年约消耗各种原料药40亿美元(占世界原料药市场的1/3),对于许多污染较为严重的原料药早已不再生产,其原料药消耗量的一半依赖进口。并且,近年来,我国原料药还经常存在被压价出口的现象。
坦白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正在逐步缓解以上不健康的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以来,低端的过剩产能不断被淘汰,生态环境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行业洗牌令一些存活下来的企业获得了较好利润空间,这是该行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步。不过,在行业洗牌之后,短期内的供给较少可能会造成价格升高,还可能出现一些事实上的垄断行为。这说明该行业仍旧处于一个较为动荡的转型升级期。最终结束这种行业动荡局面的应该是依靠不断的创新,生产线需要技术创新,需要重视环境生态保护带来的压力,需要认识到这种压力是不可逆的,并不是以往那种一阵风式的“运动式”环保整风,它将是长期的。大宗原料药企业应该关注自己企业的不断转型,改变原来传统的全产业链模式,在生产环节积极进行设备改造与更新,同时在研发环节不断发力。加大研发力度,可以使得企业获得增量的利润空间,比如不断开发特色原料药,加大对一些利润高、规模小的小品种药物的研发与生产,比如抗肿瘤药物、前列腺药物及某些激素药物。这些特色原料药将是今后原料药行业的利润空间所在,我国应该加大自主研发,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尽力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
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一直存在,它们对生产成本急剧敏感,更遑论加大研发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正在不断通过相关的金融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在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应该加大相关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力度,彼此的对接与合作,可能是更好的检验我国科研投资与产出比的一种方式。最终,令我国原料药行业摆脱困境的法宝是不断的创新与研发。(编辑李靖云)
新闻推荐
医疗卫生领域将实施全行业、 全过程监管 2020年建成综合监管体系
本报记者王佳昕北京报道医疗卫生行业迎来综合监管时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