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人寿七年之痒:股东变动频频 总裁壮志未酬已离职
东吴人寿的七年之痒
记者崔启斌实习记者李皓洁
东吴人寿正在经历变局。继总裁离职后又迎来股东的变换,这家在江苏地级市设立的全国性寿险公司再次引起业内关注,2012年成立的东吴人寿如今已迈入第七个年头,曾经是万能险大户,初创之时就宣称“五年盈利、八年上市”,如今却面临持续亏损、资产缩水的压力。
股东进出变动频频
日前,东吴人寿发布公告称,股东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创元投资”)计划转让东吴人寿4.975%的股权,受让方为苏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文化”)。预计此次股权完成后,苏州创元投资持股占比将由原来的10.725%降至5.75%。
不过,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苏州创元投资所持股权一直在动摇之中,早在2016年12月东吴证券(7.170, -0.17, -2.32%)就发布公告拟从苏州创元投资手中买下东吴人寿7.725%的股权,但是并没有落地,2017年8月,东吴证券再次表态欲从苏州创元投资手中买下4.975%的股权,但公告称尚未取得相关政府部门或监管机构的批准或备案。
公开资料显示,东吴人寿和东吴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均为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国发”),而苏州国发、苏州创元投资和苏州文化均为苏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苏州国资委”)的全资子公司。由此可见,此次东吴人寿的股权变动可算作是苏州国资委的内部股权调整。
据悉,东吴人寿成立于2012年5月,总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经原保监会批准的国内第一家在地级城市设立的全国性寿险公司。2016年东吴人寿由多家股东共同出资进行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20亿元增至40亿元。
截至目前,除此次增资扩股外,东吴人寿近些年还有多次小份额的股权变动。例如,2015年,原股东之一苏州市同进电机有限公司两次共计将持有的东吴人寿0.47%的股权转让给苏州宏基工具有限公司;2016年1月,原股东苏州市东吴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将持有的2%股权转让给苏州协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三季度以及2017年三季度,民营股东苏州正和投资有限公司两次各增持东吴人寿2000万股,原股东盛友集团有限公司和苏州时代纺织有限公司退出。
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东吴人寿的股东将由21家公司组成,国有资本持股占比72.475%,民营资本为27.525%。
总裁壮志未酬已离职
除股权变动外,近期东吴人寿原总裁徐建平也已离职,新总裁仍缺位。不过,这并非是东吴人寿成立以来的首次高层变动,截至目前,这家中小险企已经经历了3任董事长和2任总经理的变更。
据悉,东吴人寿成立之后,朱凯和钱程分别担任第一任董事长和总裁。不满3个月,2012年10月28日,董事长和总裁分别变更为黄建林和徐建平。五年后,也就是2017年12月21日,沈晓明获批接替黄建林成为新一任董事长。今年10月26日东吴人寿宣布因接到苏州市委相关文件,原总裁徐建平因工作调动将不再担任公司总裁,在新总裁产生之前,其职权由董事长沈晓明代为行使。而在今年9月,东吴人寿还推选徐建平任公司第三届董事会副董事长。市场有消息称,徐建平将担任苏州创元集团副总裁。
对于徐建平在东吴人寿经历七年之痒的关键时期被调离,市场传出可能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关联。东吴人寿在成立之初,曾拟定“五年盈利、八年上市”的宏伟规划,相比至少七、八年才能盈利的中国寿险业实情相比,东吴人寿显得有些着急,目前来看现实与当初的设想有很大的距离。
据东吴人寿年报显示,2012-2017年该公司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284.4万元、2.9亿元、3.9亿元、4.4亿元、38.2亿元和51.5亿元;这六年净利润分别为-2111.5万元、-1.2亿元、-2.2亿元、1亿元、-3.2亿元和-3亿元,共计亏损达8.8亿元。进入2018年,前三季度东吴人寿分别亏损1780.58万元、4775.86万元、2912.56万元。由此可见,五年盈利已无望,第八年上市也很可能成为泡影。
投资出身的徐建平一直看好东吴人寿的上市之路,近两年曾多次公开表示,东吴人寿将逐步实现“三个跨越”,并考虑在新三板市场挂牌。“三个跨越”即由区域经营跨越至全国性经营、由专业寿险公司跨越至保险金融集团、由产品供应商跨越至保险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
设想归设想,但东吴人寿的现实较为残酷。新一届董事长沈晓明对东吴人寿的现状并不乐观,他在10月底召开的三季度经营业绩分析会上表示,目前东吴人寿正面临矛盾消化期、转型阵痛期和政策适应期“三期”叠加的影响,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经营压力和风险隐患压力较大。
借助万能险一度繁荣
东吴人寿也经历了一段繁荣发展期,保费收入实现高速增长,不过随着保险业结构调整、回归保障本源,公司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正如沈晓明所言,公司经营压力和风险隐患压力较大。
东吴人寿曾经的战略定位是“社会保障服务商和财富管理供应商”,前些年更是以私人财富管理为中心,由此助推东吴人寿成为万能险的大户,这一业务发展一度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2016年12月东吴人寿因万能险业务整改不到位,被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并且3个月内禁止申报产品。
数据显示,2013-2015年东吴人寿每年保费收入不超过5亿元,2016-2017年,经历三大跨越,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为万能险所带来的收入。
不过,万能险的大幅增长,也拉升了东吴人寿负债总额。2014-2017年,东吴人寿的负债总额分别为54.84亿元、71.5亿元、122.88亿元、168.34亿元,占当年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76.5%、78.9%、77%、84.6%。而短期负债搭配长期资产也将带来现金流压力。
正因如此,东吴人寿净资产不断缩水。2016年8月东吴人寿增资至40亿元,进入2018年,净资产由一季度的31亿元降至三季度的28.55亿元。
针对目前业绩亏损的现状,东吴人寿在回复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当前宏观市场环境、行业发展态势,盈利时限可能还会拉长。目前,公司正按照“内涵发展、价值成长”战略,深入推进创新转型,将在符合寿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尽快、稳健地进入盈利周期。
转型压力成行业通病
事实上,国内不少中小型寿险公司均存在股权变动、人事更迭的现实。近年来,华泰、国联、长城、百年等一批公司曾出现过股权转让现象。据报道,今年前8个月,共有27家保险公司董事长、25家总经理变动,这其中一大部分为中小寿险公司,而人事频繁变动也折射出公司的治理问题。
据了解,随着监管趋严以及在保险回归保障本源的背景下,人身险公司纷纷谋求转型,其中的中小寿险公司面临的压力更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对于中小寿险公司来说,目前主要面临的是转型压力,一方面随着监管导向转向保障型业务,中小公司长期型业务出现下滑,加之此前受到万能险等中短期存续业务的影响,公司或出现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这些险企的个险渠道建设较为薄弱,多数处于刚刚建立阶段,同时期缴产品较为复杂,对中小险企保费收入带来影响。此外,人身险行业马太效应显著,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等“老六家”几乎占据了行业利润的九成以上,客观上对中小公司形成挤压态势。未来,中小型寿险公司不能简单复制大公司的模式,建议更多地探寻差异化经营,增强专业化经营水平,打造“小而专、专而美”的商业模式。
东吴人寿方面表示,公司始终坚持“保险姓保”,聚焦社会保障服务创新,现已同时具备大病保险、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业务资质,大病医保、税优健康险、企业团体年金等项目覆盖约960万人,个险、团险业务在同期成立的行业主体中保持领先。
新闻推荐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银行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金融工具,而工商银行在这一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随着新一代手机银行4.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