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朋友圈的保险陷阱
畅所钰言
过年送什么?过年送保险!新年伊始,为博得开门红,保险行业迎来营销高峰期,这个时候朋友圈里各种保险营销特别热闹:最后召集、高收益等字眼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笔者身边就有朋友正是在看到朋友圈的宣传之后,入手了好几款意外险。
如果故意虚假营销、误导消费,那就会引起很多消费纠纷了。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增强风险意识,谨防误导宣传。
笔者发现,目前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的误导信息主要有这几类:饥饿营销型,即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如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用语。另一种是夸大收益型,即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还有一种是曲解条款型: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面对这形形色色的误导信息,中国银保监会提醒消费者应充分了解保险产品信息,因为保险产品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消费者应当树立科学的保险消费理念,通过正规渠道了解保障责任、保险金额、除外责任等重要产品信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中国银保监会指出,目前自媒体平台门槛低、发布主体多、缺乏内容审核,消费者在接收此类非官方渠道发布的销售信息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冲动消费。
朋友圈能快速、具体的传递产品信息,而熟人关系又能迅速拉近客户与销售之间的距离,彼此达成信任,让营销更具效率。因此,将朋友圈作为保险营销的战场,也符合当下的市场潮流。但如果营销人员利用这种熟人间的信任,虚假营销、误导消费,不仅破坏了诚信,也损害了行业形象,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陈钰凤)
新闻推荐
深论如何破解药价虚高?现在,11城市试点新的药品集中采购模式,以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组成采购联盟,委派代表组成联...